董蕾
摘 要 自我國建立第一座電視臺開始,我國的電視新聞業務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而電視新聞業務也隨著國家經濟、科技水平的發展而不斷前進,其中技術對于電視業務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我國電視新聞業務的演變過程作為研究主題,探討技術視角下我國電視新聞業務演變問題。首先結合傳播技術的發展情況對其進行了簡要概述,其次主要從電視攝錄技術、傳輸技術、多形態電視新聞業務等方面對電視新聞業務的演變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希望能夠通過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引起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與更為廣泛的交流,從而為我國電視新聞業務的理論研究工作與電視新聞實踐工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 技術視角;電視新聞;業務演變;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1-0073-02
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各行各業中,在現階段的電視新聞業發展過程中也充分應用到了信息技術,這種技術的傳播特點在于速度快、受眾廣,因此,也極易造成不可控制的社會輿論影響。即使從影響與作用的角度來講,它有著巨大的優勢;也正是在這種特征之下的電視新聞業務也面臨著急需進行一系列的業務調整與轉變,用以適應目前的信息高速發展狀態。由此,我國近年來出現了諸多新形態的節目,業務的拓展范圍也越來越廣,這也就要求我們要站在技術視角下來看我國新聞業務的演變。
1 電視新聞業務概述
電視新聞的主要功能在于傳播信息,對大眾的觀念和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具有目的性強,易造成極大的社會輿論的特點。在新時期,電視新聞工作者為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對社會事件進行有力報道,在采編業務上、傳播形式上進行了諸多轉變[1]。從業務演變的特征來看,主要是從集中向輻射的形式轉變,由報道問題向對問題的集中處理方面轉變,從小范圍向更大范圍進行轉變。從整體上分析,這有利于我國電視新聞業向好發展。
2 技術視角下我國電視新聞業務演變
電視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膠片式、數字化與信息化等多個演變階段,其發展的過程在后期也變得越來越快。而電視傳播速度的加快、傳播平臺的擴大,對電視新聞的時效性造成沖擊,使受眾對其內容的豐富性產生懷疑。所以,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電視新聞業務已經進行轉變與拓展,但從嘗試的結果來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2];從現實的社會需求方面分析,電視新聞業務應該積極朝著實效性、真實性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目前這種大范圍新聞采集、新聞串燒等集中轟炸式的新聞傳播。
2.1 膠片式電影攝像機拍攝電視新聞時期
在最初的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采攝制作的效率低下,并且缺乏足夠專業的洗片機以及洗片車間,在一些影片的洗印工作中,攝影師們只能夠通過自制的一些設備來進行,這也就導致了其膠片式的拍攝效率相當低下。而相關的制作團隊在進行節目播放之前也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與協調動作,以確保新聞在播出的時候各單位可以流暢地進行配合。除此之外,在進行電視新聞采制的過程中,電視臺中的人員分工也不夠明確,各個員工的工作職責以及相關的工作范圍也都缺乏一個明確的劃分,這也就導致了整個攝影采制工作一直處于無序的狀態。而采攝技術的落后以及當時電視臺管理能力的缺乏,都嚴重的限制了整個電視新聞的進一步發展,并使其長期處于一種效率低下的狀態之中。
2.2 數字化時代
在20世紀90年代,數字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使攝像機的體積大幅度縮小、感光功能更加強大,攝像機變得輕盈容易攜帶,這些使得電視新聞素材的采集變得十分方便。同時也給一些偷拍、偷錄形式的暗訪帶來便利。《每周質量報道》就是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對一些行業的內幕進行的暗訪。與此同時,在當時的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中報道的內容和范圍也大大增加,從城市到農村、從國家到地區、有國內向國際等,均是其電視新聞業務范圍。在這種技術支持條件下,涌現了許多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如《焦點訪談》(1994)、《新聞調查》(1996)等,都是這個時期創造的經典電視節目[3]。
2.3 信息化時代
21世紀以來,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條件下,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內容更加多樣化。我國的經濟、科技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要。世界上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外交關系都更加密切,世界已趨于一體化發展。因此,這種趨勢能夠為電視新聞業務帶來更多的新聞素材。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電視新聞能夠從互聯網獲得素材并進行加工;在采編業務方面,涉及的范圍更廣泛,我國目前各個電視臺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綜藝娛樂節目最說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對電視新聞業務帶來強大影響力與沖擊力;電視新聞可以進行24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出,人們處在信息爆炸時代,大量新聞的涌入使得有些新聞媒體看到了機會:有些地方臺為此專門設立了以網絡素材為基礎,通過采集、評論收集來實現新聞的進一步傳播的新聞節目,這種集中式的帶有轟炸性質的新聞串燒,在某些程度上給新聞業帶來了一種不良影響。因為電視新聞工作的從事者已經不再進行采編業務,而是變成了不務實的編輯,利用免費資訊進行節目制作,而且,關于新聞媒體人的工作原則和下限也在一步步被打破。
現代電視新聞的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通過對電視新聞業務演變的歷程進一步分析,就可以認識到,現在的電視新聞業務更加趨于綜合化,新聞專題化,一檔新聞節目可能包容了多個層面的內容。“混搭”已經成為了當前新聞的主要特征。以體育頻道為例,一檔體育新聞節目不僅僅涉及體育,它會由體育類新聞報道延伸開來,如某個體育項目的發展狀況、設備配置、運動員的簡介等進行報道。以一檔足球新聞為例,除了對比賽的直播之外,媒體評論人可能會對我國目前的足球發展、足球訓練機制、訓練場、國內與國外的訓練情況等進行一些報道。目前看來,這種傳播所夾雜的簡短評論已經越來越成為了一種新聞化的形式,而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在此類新聞業務中,專業化的程度還不夠深,節目更傾向于娛樂化。對此要求電視新聞業務要精益求精,因為只有廣度而缺少深度,很難讓電視新聞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要注意的是,在新聞更新速度極快的情況下,以“新”為綱,以“新”求新,這種理念,往往會對電視新聞業務造成諸多負面影響[4]。
電視新聞業務在現代社會中的業務拓展,已經延伸到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其傳播形式也越來越多。比如,手機新聞報,諸如央視、地方臺均有此類項目,但是,在騰訊、百度,以及其他各家網站的競爭之下,電視新聞的手機報這種形式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網絡平臺中并未占據主導地位;這與其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不足有關,此外,電視新聞節目在互聯網平臺的傳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內幾家著名的網站已經有而是多年的發展歷程,對于在互聯網發展而言,電視新聞業務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
3 結束語
總之,技術的發展在電視新聞業務演進中是重要的推動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電視新聞業務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了。然而,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現實需求出發,從電視新聞的責任角度出發,應該真正隨著技術視角的發展,更多地轉向關注社會問題、民生問題。比如,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就業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等民眾所關心的領域,適應現在的民眾需求,確保新聞的持續性、跟進性、問題的清晰性與解決方案效果的顯現。因此,從整體上的演變可以認識到我國電視新聞業務正面臨著極大的轉型需求,而且,對其業務的范圍也需要進一步加以具體,注重專題化、專業化、品牌化等,這也是我們這一代新聞人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明香.電視新聞業務課實戰型教學模式探析[J].青年記者,2014(2):82-83.
[2]王瓊潔.媒介融合語境下電視新聞業務新變研究[J].大觀周刊,2016(42):32.
[3]勞光輝.淺談數字技術在新一代電視新聞制作系統中的應用[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20-23.
[4]韓秀萍.論電視新聞節目的特征和編排藝術[J].電影評介,2015(16):84-85.
作者簡介:董 蕾,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莒縣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