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思
(山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品之民間情——觀第四屆中國秧歌節有感
黃瑞思
(山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民間舞的靈魂貴在“情”,盛大的節日,全民舞動,秧歌與時代氣息相互碰撞下的作品讓人心動。通過對感觸頗深的兩個作品進行賞析,感受到民間舞的成功離不開養育他們的這片土地,離不開編導對于元素的把控和巧用,離不開民族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離不開民間舞與生俱來強大的生命力。
秧歌;民間舞
首屆中國秧歌節于2008年在膠州舉辦,此后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山東膠州。今年這一屆的主題為“大美秧歌樂萬家”。所謂“萬家”是因為本屆還是首次“膠州市民節”,以“市民與城市”為主題,注重藝術家走基層,旨在促進秧歌在交流展演過程中的創新發展。全國各地的優秀秧歌舞蹈團隊共聚膠州,齊舞同慶。作為東道主的膠州市,茂腔劇團出演了開幕式,女子俏麗嬌媚,男子氣勢不凡,看得人十分歡喜。
整個開幕式中深深感受到一個“情”字。山東大漢的豪放柔情看《脊梁》、山東女子的嬌柔俏麗看《春之沂蒙》。另外兩個節目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啊噶人》,生動再現了青藏高原上男女青年生活勞動場景,勞作、打鬧、傳情、回家,真實而不失藝術感。一支舞蹈,似乎就把我帶到了那片凈土,看到了純凈的、樸實的男男女女,還有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回來后,帶著對這個舞蹈的念念不忘和他們手持道具的好奇查閱了資料,“打”啊噶,是藏族高原引人矚目的一道風景。“打”啊噶的杵,是一個半尺見方的平底圓石塊,中間鑿個臍眼兒,安上一人高的把兒。“打”時一下一下用力提起,再落下。因為“打”啊噶,是體力活,又瑣碎,一般由年輕人尤其是女青年來操持。他們排成排,邊勞作邊唱歌,協調飄逸,歌聲悠揚,這樣的勞作景象往往引來人們駐足欣賞、喝彩。作品的成功之處就在它源于生活,并選取了這一可舞性極強的勞作場景,提煉整理、加工創新。舞蹈在運用提練了藏族元素動作和隊形調度的變化后,并沒有失去原本的味道,在表演方面,十分自然流暢,演員唱著跳著、自在隨性、隨心踢踏,生活氣息濃厚。另一個節目則是來自山東藝術學院的《田埂地壟一片云》,此節目還入選了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也是唯一一部代表山東展演的作品。這部作品取材于田間耕種勞作場景,通過碾步上的變化發展表現女子播種的動態,以“詩話”、“意化”形式展現了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道具的巧妙運用勾勒出多變的舞臺空間,畫面綺麗美妙、多姿多彩,也映射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樸實勤勞的性格、蘊含著齊魯文化的深層內涵。
兩個劇目之所以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細細想來,它們有著共同的特征。
民間舞始終是取之于民還應用之于民的,兩個作品分別取材于勞動生活,表現民間質樸真情,歌頌最平凡的勞動人民,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
雖是表現同一個勞作場景,卻因民族不同,運用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舞蹈代表符號。在受蘇俄芭蕾教學的影響下,民間舞蹈的元素提煉法成為了傳承發展民間舞蹈的方法之一。許多作品僅是運用了代表性的元素動作,再搭配上音樂,一部民間舞作品就出爐了,儼然成為了流水線上的產品。而經典的作品必有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元素的把握和運用都恰到好處。《啊噶人》上下臺的屈伸步伐和歡樂打鬧時的踢踏,體現了藏族人民悠然自得結伴外出勞作的心情;《田埂地壟一片云》向后退的碾步表現了女子播種時細膩優美的姿態;還有田露老師編創的《磨》也是僅僅運用了碾步、齊眉扇來表現山東女子在推磨勞作時的辛勞。仔細想來,這些作品在元素運用上并不瑣碎,但卻精準,十分貼近生活,完美突出主題,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從演員的表演中,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東一西兩地文化的異同。藏族的真切與自然,虔誠與豪放展現的是青藏高原上信奉佛教的精神;膠州秧歌的嬌柔與俏麗,嬌羞與保守表露的是齊魯大地千百年儒釋道思想熏陶的風情。
民間舞本身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源自于人們的骨髓與血液。不分美丑,有情之處自在民間舞。舞動是一種生命的升華和體驗,有情人來盛會,樂之觀之舞之,僅此而已。
民間舞的生命力就深埋在這融入了一方人血汗的土地里,即使是在現代意識與傳統文化碰撞的今天,也絲毫沒有減弱它的力量。作品只有根植于土地、尊重其文化、結合新元素,在變中堅守不變,方能一壓群芳、得到認可。對于山東來講,儒釋道文化千百年的滋養,民間舞更是豐富多樣、內涵深刻,堅守住山東民間舞并傳承發展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和當務之急。開幕式結束后,我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自豪于我國這獨有的文化之花,驚嘆于全民舞動的盛大場面,欣慰于走向基層的文藝政策卻又奢望起更多,何時有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何時真正地走入萬家,何時舉辦下一次……
黃瑞思,女,漢族,黑龍江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舞蹈表演與教學。
J722.2
A
1007-0125(2016)12-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