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雯 徐 飛
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運用音樂心理學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新方法
劉 雯 徐 飛
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通過思考和探討音樂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規律及其聯系,有利于我們利用音樂心理學的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通過音樂的表現力,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授受模式”,教師運用音樂情景教學的創新,激活學生的情感記憶、情感體驗、情感想象,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處于緩和的教學氣氛中,寓教于樂。
音樂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法
音樂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sic)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分析人類在音樂思維活動以及行為等方面的心理表現和精神狀態的分支學科,采用的是心理學相關理論工具或手段,針對人類個體所表現的音樂行為反映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它不僅包括了音樂學和心理學,還包括聲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所以音樂心理學是一門包含十分廣闊的邊緣學科,具備了和藝術特征和學科特征。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歷史悠久,貫穿社會的發展。毛澤東同志曾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思考并探討音樂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問題本質、規律及其相互關系,將有助于我們從理論上獲得啟示,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發揮音樂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一)音樂心理學具有素質提升的教育功能
音樂心理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審美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哈琴森認為音樂心理學的影響因素主要為兩大類型:其一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因素,其二為交叉學科對音樂的重視。音樂和心理學本該就是一對平衡的關系體。音樂心理學的教育重視的是以人為本,把人作為教育的對象,歸根到底是實現人的教育的最佳狀態。例如在教大學生如何樹立人生理想教育時,可以在課堂教學的環節添加,欣賞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并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曲目的簡介;曲調中所洋溢的崇尚英雄主題、自由氣息,抽象的卻又合理的讓聆聽者感受到了作者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借助音樂“以聲表情”的藝術特征,在短時間過程中展示訴諸聽覺的藝術,用有組織的樂音構成有特定精神內涵的音響結構形式。因此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抽象合理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聆聽可以豐富學生頭腦,擴大想象空間,激發創造力,開發潛能;運用節奏感、韻律感,增強學生肢體協調感提升身體素質。加入音樂心理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接受教育,利用音樂的情感表現力,與學科特點相結合,優化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建立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音樂心理學具有心理治療的臨床功能
音樂治療新興的潛力是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在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以及在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治療,調整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消除人際障礙,提高寫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方向起到了積極作用。音樂具有深入人心靈的強烈力量,可以浸潤心靈。特定的音樂心理可作為加強情緒健康的有力工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研究方法是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觀察法、心理測試法、和個案法進行研究,使人們對音樂反應的心理能力進行了解,對音樂家的心理活動進行揣摩。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能,發揮人的潛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當代波蘭音樂理論家麗莎說:“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邏輯因素讓位于情感因素,居于次要地位。”在音樂的欣賞過程中,感情因素多余理性因素,通過音樂向欣賞者表達情感,是直接的,不需要推理的,更不需要具體的展現形式,區別于舞劇、戲劇、電影等其他表現形式。樂曲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向聆聽者傳遞情感;表演者在演唱或演奏時也會“以聲表情”,這種情感體驗與通過文學或戲劇形象所產生的同情、反感等是不同的,表演者與聆聽者進行著雙向的情感交流,卻又不以具體的表演形式展現,兩者又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音樂心理學有助于改變學生態度,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教育,它包括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道德思想、法治思想、審美思想等一切思想教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側供給改革”引起關注并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熱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提倡“側供給改革”。供給與需求是一對同時存在的關系,供給側能創造需求,需求側也能夠倒逼供給側,二者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統一。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供給側與需求側不相適應的一種失衡狀態,常出現教學方法與教育對象學習特點不相適應的問題,一味的強調“灌輸式”教育,內容與方法較為單一,忽視需求側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需求與個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當代學生一代的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意識日益增長。加之網絡媒體日益發達,人民的言論自由權在網上顯得更加的開放,如果一味地將重心轉移到需求側,過于迎合學生的需求,過于強調方法,忽視了供給側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教育效果同樣受影響。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提出的態度改變需要經歷的三階段為順從、認同、內化。音樂心理學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態度很好的切入點。音樂特殊的表現形式將教育思想通過優美的旋律傳遞,讓學生從心理上順從接受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各方面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音樂心理學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現代的闡釋和科學運用,其內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性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性的思想教育的內容總稱,或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稱。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遵守教育的普遍性原則,更要重視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當代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普遍而且結構復雜,如果不運用心理學研究分析人的心理結構,就無法科學的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是關聯與交叉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質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范,通過施加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這個特殊性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給側的特殊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具有足夠強大的引領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級的“產品”,引領或培養受教育者對“產品”的需求。
(一)利用音樂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對待事物易用極端和偏激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心理充滿矛盾和沖突,容易感情用事。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深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來說,這門課至關重要。但是,不容回避,不少大學生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枯燥乏味的“學分課”。而音樂在生活中最常見和最大的功能性在于啟動學生的情感記憶,使大腦做出應激改變。目前的研究表明,最明顯的是從腦波波動的起伏來觀察,一般而言,低頻(震頻在40-60赫茲)的音樂就可以用來使用腦部β波轉換成∝波,對放松身心也有相應的效果。音樂具有非語義性的特點,可以營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讓學生與老師建立平等、親近的溝通關系。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學生學習的心理變化過程為依據:,在與章節內容相結合,在講課的過程中嘗試加入與教學內容與學習情感相適應的背景音樂,例如在教授《思想道德修與法律基礎》課的緒論部分時,講到如何適應大學生活部分,就可以在講授這堂課時加入即興音樂的干預,能夠提高大學新生容納他人的程度,降低新生中性格較為內向的同學的社交回避及苦惱水平,明顯改善社交回避及苦惱的狀態。因此,音樂心理學可以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轉換為教師引導,增強學生自主思考的自信心,實現“主動學習”的目標。
(二)運用音樂心理學的表現力,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目前高校實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也略顯枯燥,柏拉圖曾說過:“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得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音樂情感引導的優勢探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加入音樂元素,如:結合課堂內容添加背景音樂或觀看音樂劇等方式,通過音樂心理學長期的對學生進行心理調節,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的教學方式,在遵守教育的普遍性原則同時結合音樂的特殊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形式更加活躍,提升授課教師的個人影響力,開創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形式。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就可以以學唱愛國主義歌曲為形式,因為許多音樂作品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學習、演奏和欣賞本國的民族音樂精品,可以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利用音樂的優勢,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在較為寬松的課堂中寓教于樂。
(三)利用音樂心理學的審美藝術,激發學生“怡情養性”的教育觀
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心理學對提高美育,推進進素質教育具有著重大意義。音樂審美教育是按照音樂美的規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音樂藝術內容對人進行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的優勢在于,不要求受教育者在靜態的,授受式的教學形式中接受教育,學生可以以一種較為放松、愉悅的方式接受教育。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興趣較高,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得到的成就感,課堂效率也會相應提高。畢達哥拉斯提出了音樂的“凈化”作用,因為動作和聲音余情感具有同源關系,因此動作與聲音可以表達情感,反過來又能激發情感作用于人的靈魂的觀點。在此之后,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又把音樂作為“可以改變人”的重要手段。音樂心理所具有的積極效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身心調節的有效方式,也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掌握良好的音樂心理學知識可以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與美育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比不可少的“增強劑”。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過塑造生動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情感是行為的動力,精神力量可以協調人的意志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中運用音樂心理學的優勢,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想象、情感記憶、情感體驗。音樂的精神力量也能夠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主體的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發展,促進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在當今社會多元的背景下,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都是素質教育工作的重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與輔導員進行教育,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做好除了要改善課堂教學形式和積極與學生溝通外,還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與學習的能力。“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終身的教育,合理的運用音樂心理學的優點既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吸引力,更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音樂心理學進行自我調節,終身受益。
[1]王立東,董健.論毛澤東藝術哲學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J].前沿,2001:5.
[2]雷薇.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展作用及實施[J].企業家天地,2008:8.
劉雯(1987-),女,湖北黃石人,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徐飛(1990-),女,安徽安慶人,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