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瑞興 王永恒
三燕大地黨旗紅
——朝陽市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文/錢瑞興 王永恒
近年來,朝陽市基層黨建工作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力從壓實黨建責任、夯實工作基礎、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推廣典型等方面入手,拓寬領域、強化功能,抓基層打基礎,謀發展促和諧,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實現新跨越、新提升。
今年6月20日,北票市東官營鎮炮手村貧困戶張國平家迎來了兩位客人,分別是鎮扶貧辦主任徐桂紅和東官營肉雞養殖扶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秀國。徐桂紅告訴張國平,按照市里“1+4”精準扶貧工作安排,鎮里組織成立肉雞養殖扶貧專業合作社,準備吸納他加入。張國平對貸款參與肉雞養殖心里沒底,張秀國解釋說:“貸款由政府和銀行按70%、30%比例擔保,個人零風險,最終目的是讓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年末你就等著分紅吧!”歡笑聲中,兩人分別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這是北票市開展“1+4”(“1”指政府,“4”指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工程的一個剪影。“1+4”精準扶貧是指由政府牽頭、金融機構參與,選擇經濟實力雄厚、社會責任感強、貸款信譽好的企業建設扶貧農場,通過合作社發展產業項目,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實現五方共贏、多方受益。
為有效推動精準扶貧,除了“1+4”模式,北票市還探索出了“4+4+2”生態扶貧(農村集體資產收益的40%用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40%給予承包權戶或專業合作社,20%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光伏扶貧、“春雨行動”教育扶貧等模式。實行縣級領導包保貧困村制度,組織縣級黨員領導干部與30個鄉鎮、30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蹲點幫助貧困村解決實際問題。開展“雙聯”活動,103個貧困村與包扶單位有效對接,推動各級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當先鋒、作表率。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圍繞畜牧養殖產業幫助貧困戶上致富項目3700多個,協調解決5000多個實際問題。先后投入1.54億元建設11個扶貧農場,帶動2787戶6173人成功實現脫貧。
近年來,朝陽市各級黨組織緊緊聚焦扶貧攻堅這一棚進行技術指導
重大政治任務,堅持“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抓黨建促脫貧工作上出硬招、見實效。
凌源市大王杖子鄉小劉杖子村黨總支書記尹鵬權在合作社大
——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為支撐的精準扶貧組織體系,把413個省級貧困村和91個貧困邊緣村全部納入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切實增強黨組織引領脫貧攻堅能力。
——推動資源、人才、資金向貧困村集聚。選派413個駐村工作隊、1343名第一書記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幫助引進技術106項、致富項目450個,幫扶物資折款1296萬元,協調資金近2億元。
——大膽探索黨建促脫貧新模式,實現了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雙推進。各地涌現出一大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帶動全市完成97個省級貧困村摘帽、5.25萬人脫貧任務,讓黨建促脫貧工作的品牌效應不斷放大,成為朝陽基層黨建閃亮的名片。
頭雁振翅,群雁齊飛帶富一方人“我能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是百姓對我最大的信任,我必須心系百姓,帶領村‘兩委’班子,以拼搏實干的精神,為百姓做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謀些有利于建昌溝村長遠發展的實事。”連續3屆任職建平縣青峰山鎮建昌溝村黨支部書記戶金民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16年,在他的帶領下,該村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為25個貧困戶確定發展養殖項目7個、確定發展種植項目5個。采取“1+1”模式,每名農民黨員聯系1個貧困戶,帶動貧困黨員群眾共同致富。
“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一年來,朝陽市委堅持把基層領導班子和帶頭人隊伍建設作為黨建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領頭雁”工程,通過優選一批、外請一批、選派一批、調整一批,把黨性強、作風好、有能力的年輕干部用到基層一線,先后調整村班子185個、村書記214人、村干部536人。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嚴格政治條件和年齡條件,嚴格選人用人標準,全市新一屆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9歲,比換屆前降低5.2歲。致富帶頭人占76%,比上屆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通過采取市級示范培訓、縣鄉普遍輪訓,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對全市1343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了全面培訓,推動“領頭雁”素質能力不斷提升。
“我們有窩了,黨員有家了,老百姓辦事也方便了。”在朝陽縣羊山鎮東升村,村黨支部書記劉恩虎一臉自豪地說,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朝陽縣今年把場所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高質量完成53個活動場所新建任務,至此全縣299個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全部達標升級。縣委堅持硬件設施和軟件建設同步推進,把“達標創星”作為農村基層黨建的品牌項目來抓,全面提升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同時,嚴格“達標”和“星級”考評標準,細化評分規則,采取日常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基層黨組織自評和考評組驗收相結合的方式,評估定級、晉位升級。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從“選強書記、配強班子、建強隊伍、做強經濟、筑強陣地”五方面入手,將村級黨組織是否達到組織健全、制度完善、運行規范、活動經常、保障有力情況納入全年黨建考核內容,推動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全縣農村共設立共產黨員先鋒崗3825個,劃分共產黨員責任區1122個,打造共產黨員先鋒工程190個,幫助群眾解決問題3560余件。
今年,朝陽全市共新建和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189個,社區活動場所48個,村級活動場所全部200平方米以上,社區活動場所全部400平方米以上,徹底告別基層組織活動場所不達標的歷史,打贏了陣地建設翻身仗。
凌源市大王杖子鄉小劉杖子村近年來通過探索BOT(“BOT”是“建設—經營—轉讓”的英文縮寫,即政府與私人機構簽訂協議,給予私人機構一定的特許經營權,在特許經營期內,由私人機構對項目進行投資建設、經營獲利,在特許經營期滿之后,將該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無償轉讓給政府)模式,先后引進工廠化育苗、農產品深加工、蔬菜配送、花谷旅游4個項目,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工作模式,利用村領辦的合作社,帶動45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帶動8戶15人流轉土地23畝,人均年增收1500元。同時,又與內蒙古通遼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合作,投資500萬元成立了凌源市得邦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已正式投產,預計可實現年利潤200萬元,促進有勞動能力的30個貧困家庭人均增收2000元。
近年來,“合作經濟”“集體股本”“土地流轉”“BOT”等具有朝陽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成為基層組織提升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源頭活水。目前,朝陽市集體收入2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0%以上。17個村被確定為省級試點村,涌現出凌源市范杖子村等一批集體經濟明星村。
11月2日上午10時,雙塔區光明街道光明社區服務大廳里,黨總支書記宋東輕點手機鍵盤,像變魔術一樣就完成了對流動黨員的網上學習和黨費收繳工作。光明社區注重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對傳統基層黨建進行拓展和延伸,通過互聯互通、智能分析、輔助決策等手段,實現了黨建資源全面公開、黨員管理精細高效、黨員服務智慧便捷。此外,富祥社區的“智慧物業”、東風社區的“智慧書屋”,銀河社區的“智慧志愿服務”等也都各具特色,“智慧”十足。
龍城區作為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密集區,專門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從完善工作體系、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規范服務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深入組織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紅旗機臺等活動,引領黨員在生產經營中當標兵、做先鋒。
龍城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促進會黨工委成立以來,致力于創新黨員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大力推進黨群活動中心建設,現已建設5個黨群活動分中心,滿足了黨員群眾需要。組織開展“光彩企業手拉手”“協會實業手拉手”等志愿活動,為貧困大學生捐款2萬余元,為偏遠小學捐贈桌椅35套、圖書300多冊。今年6月30日,龍城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促進會黨工委榮獲“遼寧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一年來,朝陽市委積極構建“園區黨工委—非公企業黨委—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工作體系,將園區黨建工作列為單獨考評序列,增強了針對性。以擴大“兩新”組織黨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為目標,深入開展了“百日攻堅”行動。目前,全市4851家非公有制企業共建立黨組織1021個,黨組織動態覆蓋率達100%;956家社會組織共建立黨組織325個,覆蓋率達到70%以上。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