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坤
中共商丘市委黨校 河南商丘 476000
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郭 坤
中共商丘市委黨校 河南商丘 476000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理論創新。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加強國家治理治理的迫切需要。我們要在準確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從樹立治理基本理念、理順治理主體關系、創新國家治理方式、培育文化價值基礎等多個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和認識結晶,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勇氣,反映了我們黨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高度自覺。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追求。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全面深化改革是黨中央縱觀國內外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動力,檢驗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和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集中體現。
(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F代化不僅包括基于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物質現代化,還包括更高層面上的制度現代化和管理社會能力的現代化。1964年我們黨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四個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型“四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新型“四化”有機統一,被理論界稱為“第五個現代化”。
(四)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國家治理能力顯著提高,國家治理經驗不斷豐富,國家治理成效明顯提升,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充分說明我們黨在制度建設和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智慧和能力。同時,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諸如國際形勢更為復雜、國內任務更為艱巨。我們要清醒看到,相比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激烈的國際競爭,國家治理體系還不完善、國家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亟待有效解決。
(一)國家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內涵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具體包括強化執政黨領導地位、進一步完善人民民主和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水平。當今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二)國家治理能力??傮w上來說,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協調國家政治權力與市場和社會之間關系,協調公民權利關系的能力。具體來講,國家治理能力由國家治理主體自身或內化的多種主客觀因素和變量構成,主要包括政治權力主體和公民權利主體;國家治理能力包括對生產資料、人財物、信息技術等治理資源的獲取和運用,以及對社會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的有效運用。國家治理能力的外延形態是多樣的,就政治權力主體而言,主要包括執政黨的執政能力、領導能力、改革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監督能力等。
(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治理體系即系統結構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是治理能力即方式方法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從傳統治理走向現代治理的過程,意味著國家治理更加科學、更加民主、更加法治,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
(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實現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解決利益矛盾的程度和結果,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標尺。就當今中國而言,表現為中國的政治權力主體和公民權利主體在國家治理活動過程中,全面、系統、協同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展創新和穩定的能力。具體來講,一是治理理念現代化。從傳統的“管理”到現代的“治理”的跨越,是治國理政總模式包括權利配置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變化。主要是以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念,并把其貫徹到國家治理全過程。二是治理主體現代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等都是國家治理的主體。遵循治理規律,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程序治理、公正治理、文明治理。三是治理體制機制現代化。主要是治理的法律法規健全,制度機制科學完善,符合現代文明的要求,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四是治理方式方法現代化。治理渠道的多樣化,既有從上到下,也有從下到上,甚至可以從中間向下、向上延伸開來、鋪展開來。主要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信息化手段,運用法律、協商民主、合作等方式進行治理,使方法更加科學、更加民主。五是治理效率現代化。主要是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以達到有效治理,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樹立治理基本理念。首先,掌握基本治理理論。治理與管理有著顯著區別,主要是主體不同、權力來源不同、運作不同。其次,樹立法治權力觀。用法律規范、控制國家權力,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都有賴于各個領域的現代化。再次,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做到執政為民、勤政為民。最后,遵循六個“緊緊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目標指向,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六個“緊緊圍繞”的頂層設計。
(二)理順治理主體關系。首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和能力。其次,建立有限職責型、服務型的政府,提高政府履職能力。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加強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優化政府組織機構,提高依法執政能力,積極掌握科學治理工具,提高政府治理文化自覺力。最后,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認同力,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鼓勵基層探索和創新,創造人民群眾有效參與治理的環境,提高人民群眾公共精神,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創新國家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創新應遵循以下原則: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變監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在遵循這些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具體治理的新方式:契約化與合作方式,轉命令為協商,轉獨占為合作,為權力尋求新的合法性途徑;市場化與競爭方式,轉官辦為民營,轉壟斷為競爭,充分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法制化與服務方式,轉人治為法治,轉管理為服務;注重信息與科技手段的運用,提高治理效率、減少治理成本。
(四)培育文化價值基礎。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積極創造條件,優化中華傳統治理文化的現代化,促進世界優秀治理文化的中國化。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
[2]王偉光.《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求是》2014年12期.
[3]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線》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