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浙江省地理環境優越,物質資源豐碩,優質地理標志產品分布較廣,種類豐富。從標準數量、標齡和地理分布三個角度理清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現狀,并從地理標志產品的標準現狀、企業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情況及效益,對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現狀進行分析。從標準化的角度研究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供相關方決策參考。
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地方標準
地理標志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其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特性本質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包括: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國際上通常采用三種方式來保護地理標志產品:通過商標法來進行保護,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保護,反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模式。我國有三個部門對地理標志產品進行注冊、登記、管理,分別是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農業部。三個部門采用兩種方式來保護地理標志產品,一是國家工商總局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形式來保護;二是以登記的形式進行保護,國家質檢總局通過認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農業部通過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方式來進行保護。所以,我國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方式兼有國際上采用的商標法保護和制定法律法規保護的特點。
通過國家標準文獻共享服務平臺系統檢索整理,截止2016年6月底,我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已達147項。我國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工作以積極發展和推廣地理標志產品為目標,積極推進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體制建設;同時我國需要加快清理和修訂部分標齡較長、與當前生產水平脫節的標準,并充分考慮當前的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水平、企業技術水平、國外發展趨勢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標準。
1.1 標準覆蓋現狀。147項國家標準僅有 《地理標志產品:吉林長白山飲用天然礦泉水》(GB 20349-2006)為強制性標準,其余均為推薦性標準。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覆蓋了水果、蔬菜及其制品、酒精飲料、茶葉制品、藥物、谷物豆類及其制品等類型,詳見表1。

表1 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覆蓋類型
1.2 標齡分布。經統計,現行147項國家標準的平均標齡為7.9年,標齡不大于5年的標準僅6項,占全部標準的4.08%;標齡在5年到10年之間的標準有130項,占全部標準的88.43%;標齡大于10年的標準有11項,占全部標準的7.48%。我國國家標準管理辦法中規定標準實施5年內要進行復審,即有效期一般為5年。從統計數據上呈現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體系整體老化,與國際標準和主要發達國家標準3~5年的平均標齡相比具有反差,說明國家標準的嚴重滯后,難以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安全性和適用性,難以推動地理標志產品產業化發展。
從分布上看,2006年~2014年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分別為25項、11項、65項、37項、3項、4項、0項、0項、2項,2008年是此類標準制修訂的高峰階段,占全部標準的44.28%。近年來標準的制修訂明顯堅守,可見我國目前地理標志產品推廣力度不夠,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進程緩慢。
1.3 地理分布。經統計,全國147項地理標志產品標準的地理分布涉及26個省級行政區,分布數量差異較大,浙江、河南、福建、四川、江蘇和山東居前六位,占總量的53.7%;其次是安徽、黑龍江、江西、云南、吉林和遼寧,詳見表2。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數目較少的地區不利于當地地理標志產品的推廣和產業化,應加快推動地理標志產品標準的發展進程。

表2 我國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地理分布 (部分地區)
1.4 產品保護現狀。據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已對1 600多個地理標志產品實施了保護,其中在涉外保護24件(境外在華保護14件,境外保護10件)。在保證審核質量的前提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數量穩步增長,產品類別涉及白酒、葡萄酒、黃酒、茶葉、水果、花卉、工藝品、調味品、中藥材、水產品、肉制品以及其他加工食品等多個領域。
浙江省高度重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對全省地理標志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重視發揮標準體系的支撐作用,積極推進標準化工作進程,用標準將各個地理標志產品的特性進行固化,將產品、產地、特色、工業聯系起來,并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儲存等步驟進行規范,做到有標可依,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
2.1 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的標準現狀。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類別涉及茶葉制品、酒類、瓜果、蔬菜產品及其加工制品、肉類產品及其加工制品、藥用植物與產品等多個類別,產品種類繁多,覆蓋范圍廣,走在全國前列。全省共有89個產品列入2015年9月21日出版的 《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大典》中,位于全國前列。89個地理標志產品中有19個地理標志產品有國家標準,占全部地理標志產品的21.34%,17個地理標志產品有地方標準,占全部地理標志產品的19.10%,有53個地理標志產品沒有相關的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占全部地理標志產品的59.55%。詳見表3。
雖然許多地理標志產品都有相應的標準,有標可依可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實用性,避免惡性競爭,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帶來品牌效益。但超過半數地理標志產品沒有專門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質量難以保障,不符合浙江省實際發展水平的要求,難以讓消費者放心。
2.2 企業專用標志申請狀況。在獲得地理標志產品認可后,企業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地理標志產品的專用標志后才能進行使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30余家企業獲得龍井茶地理專用標志,30余家企業獲得金華火腿地理專用標志,8家企業獲得烏牛早茶地理專用標志,44家企業獲得常山胡柚地理專用標志等。企業在申請到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后,均大大提高了地理標志產品的銷售量,提高了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3 企業專用標志申請獲得效益。首先,企業申請專用標志,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嘉興粽子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資格,是一家集研發、采購、生產、物流、銷售、餐飲服務為一體的食品企業。五芳齋粽子的傳統制作技藝2009年、2011年的浙江省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芳齋還通過各種媒體渠道以及300家五芳齋連鎖門店、全國4萬多個賣場、超市等銷售終端,廣泛傳播五芳齋粽子及品牌文化。2005年至今,五芳齋承辦或參與了十屆“中國粽子文化節”,與全國粽子企業一起交流、傳播粽子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數十年來,五芳齋粽子正是作為一種中國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擔任著“對外交流的使者”,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表3 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數 (部分產品)
其次,企業申請專用標志,提高了產品質量,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和占有力。安吉縣將安吉白茶包裝進行了統一設計,企業在使用時嚴格按照 《安吉白茶包裝使用管理辦法》、 《安吉白茶行業自律公約》等規定,申請并定量使用安吉白茶統一包裝,提升了安吉白茶包裝的形象,打造了安吉白茶地理標志品牌,樹立了安吉白茶統一的外觀形象,又做到了產品的質量可追溯性。安吉白茶在生產、加工、產品質量上嚴格執行GB/T 20354-2006《地理標志產品 安吉白茶》,企業內部建立質量自檢機制。縣農業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安吉白茶協會等部門各司其職,隨機抽樣調查,確保上市產品質量安全,極大地提升了安吉白茶品牌在國內外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了安吉白茶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競爭力。
再則,企業申請專用標志,促進了品牌的提升,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和影響力。杭州西湖龍井茶葉有限公司坐落于西子湖畔,是一家集加工、收購、批發、零售于一體的西湖龍井茶企業。該公司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采取茶園進藥、病蟲災害測報、技術指導、用藥安全間隔期、施肥和協調周圍生態環境“六統一”,以及產品標準、檢驗、包裝、品牌和法人主體“五統一”的管理措施,保證了龍井茶的質量。經過30多年的品牌建設,“貢”牌西湖龍井茶先后獲國家、省級、市級榮譽稱號近100項,是中國茶葉品牌中的佼佼者。西湖龍井茶給茶農和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也給申請了西湖龍井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各個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力。
地理標志產品之所以受到重視,既是國際形勢的要求,是我國邁入農業現代化門檻、各種要素制約凸顯品牌化節約化發展重要性的結果,也是人們消費觀念變化、對品質要求逐漸提升、追求產品文化價值的體現。但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發展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3.1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部門職責不清,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進行核準,農產品地理標志由農業部進行核準,地理標志產品則由國家質檢總局進行認定。三部門之間都對我國地理標志產品進行保護,但因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存在各個部門工作職責混亂不清,又常常無工作往來,缺少溝通,一旦發生問題又容易推卸責任。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許多經營者、生產者很迷茫,有些地理標志產品在2~3個部門進行登記注冊,各個部門工作量增大,讓經營者、生產者的時間精力受到損失,獲得相應地理標志產品認可需要較長的時間,無法搶占市場,難以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經濟受到損失,打擊了經營者、生產者的積極性。
3.2 使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企業數量較少。僅部分產品有企業申請使用相應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且在已有企業申請并獲批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也大都集中于幾個老牌地理標志產品,如西湖龍井茶地理保護產品專用標志、金華火腿地理保護產品專用標志、常山胡柚地理專用標志等,還有許多地理標志產品少有企業申請相應的地理保護產品專用標志,許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沒有一家企業申請相應的地理專用標志。
3.3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準體系不完善且滯后。浙江省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有部分產品制定發布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但仍有半數左右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尚未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且在已實施的標準中存在一些標準的標齡較長、相對落后的情況,這些標準無法適應浙江省的實際發展情況,無法規范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儲存等環節,無法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更無法突顯地理標志產品的特色和文化內涵,沒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3.4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宣傳力度低。由于相關部門對地理標志產品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配套的宣傳力度不夠,目前社會公眾仍有許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地理標志產品,不知道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有什么作用,消費者還沒有形成主動購買地理標志產品的意識。地理標志產品的影響范圍較小,沒有產生足夠的輻射作用。
針對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筆者從整合職能、完善標準體系、擴大宣傳等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4.1 整合職能部門管理職責。國家工商總局、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這三個部門要在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上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對各自的職責進行更明確的調整和劃分,避免產生重復的部分,浪費人力物力,也避免產生問題時互相推諉責任。三個部門可以采用聯合認證的方式,一個產品在一個部門通過認證后,由三個部門一起發布,更權威,更高效,在降低自身工作量的同時,也為地理標志持有者帶來便捷的服務,提高經濟效益,便于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了經營者、生產者的積極性。
4.2 提高企業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積極性。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采取各種方式向企業普及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相關知識,并將當地企業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獲得巨大效益的優秀案例匯編成冊分發給當地企業,并派出專家或從事該方面的工作人員對相關企業進行講座,解答企業的各種問題,并鼓勵企業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4.3 健全地理標志產品標準體系。各標準化管理部門需要深入了解每類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范圍、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標簽、運輸和貯存等特點,為每類地理標志產品構建標準,與其他相關標準構成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化來突顯出各個地理標志產品的特色,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儲存等環節進行規范,并對部分標齡較長的標準進行復審,不適應當前經濟技術水平的標準要及時廢止或更新,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
4.4 加強對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各地區可以采取各種方法對地理標志產品進行宣傳,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也可以在小范圍內采用講座、專家問答等方式,使更多民眾知道什么是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對日常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爭取做到家喻戶曉,并不斷擴大影響面,影響到周邊省市,最終影響到全國,乃至國際地區,為地理標志產品的出口奠定基礎。
[1]白雪,鄭勤,吳曉煜,等.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現狀與對策建議 [J].質量與標準化,2014(08):1~4.
[2]曾德國,葉佩穎.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和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4(02):43~49.
[3]張國華.地理標志產品標準體系探討 [J].標準科學,2006(09):31~33.
[4]高鷹忠.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大典 (浙江卷1) [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14:28~29.
[5]李玉萍,葉露,秦小立,等.我國熱區地理標志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22):207~211,228.
310018 中國計量大學 蘇琳茜 朱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