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仁,李 彤,繳建華
( 1.天津農學院 水產科學系,天津市水產生態及養殖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4;2.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天津 300221 )
5種經濟貝類在天津大港灘涂的養殖適應性研究
李永仁1,李 彤2,繳建華2
( 1.天津農學院 水產科學系,天津市水產生態及養殖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4;2.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天津 300221 )
通過養殖試驗,分析5種主要經濟貝類的生長、存活及其養殖區的底質、生物餌料,探討其在天津大港灘涂的養殖適應性。結果表明,5—8月份,貝類生長較慢,死亡率較高,9—11月份則相反;試驗區夏季底質浮泥層較厚,海水中餌料生物缺乏,春秋季節則相反;該灘涂適于養殖長牡蠣、毛蚶,較適于養殖菲律賓蛤仔、青蛤,不適于養殖縊蟶。
經濟貝類; 灘涂; 養殖
天津市地處渤海灣西北部,海岸線長達153 km,灘涂面積336 km2[1]。近岸灘涂底質肥沃,面積廣闊,坡度平緩,具有底棲貝類增養殖的優越條件[2],歷史上貝類資源豐富,傳統經濟貝類包括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菲律賓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青蛤(Cyclinasinensis)、日本鏡蛤(Dosinorbisjaponica)、長牡蠣(Crassostreagigas)等。但近年來,隨著沿岸的城市化發展[3]以及日益增加的捕撈壓力,野生灘涂貝類資源迅速枯竭[4]。但隨著福建、浙江等省份的灘涂經濟貝類養殖業蓬勃發展,促進了灘涂的開發和沿岸漁業經濟的發展,相關養殖技術研究亦迅速開展[5],天津沿海灘涂具有獨特的氣候、底質及水質條件[6-7],難以照搬外地成熟的貝類養殖技術,因此,篩選適于本地灘涂的貝類養殖品種,開發適用于本地的養殖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關鍵。2015年,筆者以具有典型天津灘涂特征的大港濱海濕地海洋特別保護區灘涂建立試驗區,選擇5種主要經濟貝類為研究對象,初步開展養殖試驗,以期為天津的灘涂貝類養殖業提供參考。
試驗區位于大港濱海濕地海洋特別保護區的中潮區灘涂,坐標為N 38°38′20″,E 117°35′36″。試驗區域為泥沙底質,遠離河口,潮汐類型為不規則半日潮。
試驗設置3組平行,每個平行組規劃貝類養殖畦5個,設為1~5號。每個養殖畦規格3 m×5 m,畦邊用孔徑為0.65 cm的聚乙烯網片圍起,在網墻上每隔1 m綁定一根木樁,木樁插入深度為1 m,網墻露出高度為0.3 m。
2015年5月下旬,貝類播苗,養殖種類包括菲律賓蛤仔、毛蚶、青蛤、縊蟶(Sinonovaculaconstrzcta)、長牡蠣5種,養殖參數設置見表1。其中1~4畦采取底播養殖方式,漲潮初期帶水播苗;5號畦插直徑15 cm、高0.5 m的木樁6根作為固著基,半人工采苗養殖長牡蠣。
(1)專人看護,每日巡灘,檢查圍網,及時修補;
(2)清除敵害,揀出脈紅螺(Rapanavenosa)、玉螺、蟹類、蝦蛄、頭足類等敵害生物,另外,在春夏之交注意清除敵害腹足類的卵群。
調查時間為每月30日,調查方法依照《海洋監測規范》[8]和《海洋調查規范》[9]的規定進行。
海水取樣,檢測浮游藻類的種類,測定海水葉綠素含量;底質取樣,測定灘涂底質含沙量、表層軟泥厚度等指數;每畦底棲貝類隨機取樣30粒;隨機取固著基的上、中、下各10粒牡蠣,合成30粒樣本。測量各樣本的殼長,對單位面積的貝類活體和空殼進行計數,計算存活率。

表1 灘涂試驗區貝類養殖參數設置
采用SPSS 19.0軟件計算平均殼長及標準差,Tukey法多重比較存活率,顯著性水平設為α=0.05。
養殖期間,長牡蠣生長速度最快,為11.0 mm/月,6月初,固著基表面出現牡蠣幼體,至11月,殼長接近6 cm;縊蟶與青蛤生長速度相對較慢,縊蟶初期生長較快,但在9月之后基本停止生長,青蛤生長速度全年較均勻;菲律賓蛤仔與毛蚶生長速度相似,在9月之前,二者殼長差別不顯著(P>0.05),10月之后,毛蚶殼長顯著大于菲律賓蛤仔殼長(P<0.05)(圖1)。

圖1 5種貝類的生長趨勢
生長趨勢方面,除縊蟶外,其他4種貝類在5~8月生長均較緩慢,9~11月生長速度明顯加快。
5種經濟貝類的存活率差異極顯著:長牡蠣與青蛤存活率最高,長牡蠣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未見死亡,青蛤的最終存活率為90.6%;毛蚶及菲律賓蛤仔在養殖初期死亡率較高,后期較穩定,存活率為30%~50%;縊蟶每月死亡嚴重,至11月份僅有14.3%個體存活(圖2)。
整個養殖期中,除長牡蠣與青蛤死亡率始終極低外,其他3種貝類在8月份之前每月死亡率較高,9月份之后每月死亡率下降。

圖2 5種貝類的存活率變化
2.3.1 底質
本灘涂底質為典型三明治構造,上層為浮泥層,中層為泥砂質層,下層為軟泥層,最下為硬泥沙質基層,沙粒粒徑100~400 μm,貝類主要生存于上三層。但由于本地季風在不同季節對灘涂底質的攪動有差異,底質結構隨之變化(表2)。
2.3.2 餌料生物
在試驗區,海水單胞藻類每月變化,在同一月份,由一個或幾個類群構成明顯的優勢群體(表3)。4月和5月,以貝類喜食的角毛藻、鏈藻類等單細胞藻類為主要類群,密度較高,葉綠素a含量較高;高溫季節藻類種類較單一,以大型圓篩藻及甲藻類為主,密度較低,葉綠素a含量較低;9月份以后,角毛藻、菱形藻及骨條藻等貝類喜食藻類重占優勢,葉綠素a含量回升。另外,5月底至7月初,試驗區出現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anophagefferens),并在6月中旬達到密度峰值1.6×104個/L。

表2 大港濕地貝類養殖試驗區表層底質

表3 大港濕地貝類養殖試驗區的優勢單胞藻類
在大港濕地灘涂試養的5種經濟貝類,具有相似的生長趨勢,除縊蟶外,長牡蠣、毛蚶、菲律賓蛤仔及青蛤在5—8月份生長速度相對緩慢,9—11月份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存活率,除長牡蠣與青蛤各月份均較高外,其他3種貝類在8月份之前迅速下降,9月份之后基本穩定。通過對該灘涂的浮游植物、底質等主要生態因子的監測分析,養殖貝類在8月份以前出現的滯長、死亡現象可能有以下4點原因:(1)由餌料生物種類及密度的季節變化導致,放苗后至8月,海水浮游植物逐漸轉變為以壁厚、體大的圓篩藻、甲藻為主,貝類消化相對困難[10],另外,6—8月,海水葉綠素含量低,初級生產力較低,導致貝類攝食不足;(2)抑食金球藻的影響,抑食金球藻是一種直徑2 μm的海金藻[11],通過干擾纖毛的擺動,抑制貝類的攝食,導致貝類因饑餓滯長或死亡[12],該藻2009年首次出現于秦皇島[13],2013年在天津沿海發現,2015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試驗區抑食金球藻密度達到104個/L數量級,同時發現該階段貝類活力不佳,胃中食物缺乏,胃壁變薄,因此,抑食金球藻是造成該階段貝類滯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菲律賓蛤仔、毛蚶苗種采自淺海,青蛤、縊蟶苗種采自海水池塘,苗種采捕及運輸過程造成活力較弱,池塘或淺海苗種的灘涂養殖造成環境不適,導致播苗初期死亡率高、生長速度慢,半人工采苗養殖的長牡蠣,苗種采自本海域天然苗種,適應性強,存活率為100%,各階段生長速度均較快;(4)受試驗區周邊圍填海工程及季風氣候造成的季節性風浪的影響[14],試驗區底質為典型三明治構造,上層為浮泥層,中層為砂泥質層,下層為軟泥層,最底層為硬泥沙質基層。表層浮泥厚度因季節變化,夏季厚達4 cm以上,春秋季節約為1 cm,其原因為夏季水質渾濁,且風浪較小,軟泥易于在中潮帶沉積,秋冬季節風浪較大,沖刷浮泥至低潮帶或淺海。表面浮泥的加厚不利于底棲貝類的生存,在浮泥較厚的月份各種底棲貝死亡率明顯提高。縊蟶棲息于下層軟泥,泥砂質層阻礙水管伸出,影響其存活率及生長速度;菲律賓蛤仔喜泥砂底質[15],但表層軟泥影響其攝食,導致夏季生長緩慢;毛蚶及青蛤適合泥質底[16],春秋可潛砂,適應本地底質;長牡蠣不受底質影響。
通過對5種經濟貝類生長和存活的分析,根據養殖適應性的差異對其分為3類。
3.2.1 適宜養殖的種類
以木樁為采苗器,進行長牡蠣半人工采苗與養成試驗,長牡蠣殼長達到5.6 cm,且未見死亡,預計明年春季可達商品規格。因此,該灘涂適于采用插樁、吊串等方式,開展長牡蠣的半人工采苗及養成。
毛蚶生長速度較快,大規格個體已逾3 cm,達到上市規格,成活率約為50%,達到了毛蚶養殖的正常存活率。因此,毛蚶適于在本灘涂開展養殖。采用本地土著苗種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放苗密度不應低于100粒/m2。
3.2.2 較適宜養殖的種類
菲律賓蛤仔生長速度較慢,但大規格個體已達上市規格,存活率為36.4%,低于蛤仔養殖的正常存活率[15]。在灘涂租金低廉的前提下,蛤仔養殖仍存在可觀的利潤空間。開展蛤仔灘涂養殖,必須提高苗種質量,采用本地土著苗種,盡量減少苗種采捕和運輸環節,并在放苗前進行鍛煉,放苗密度不應低于2000粒/m2。
至11月,青蛤殼長僅增加1 cm,未達商品規格,成活率超過90%,對比江蘇啟東的養殖試驗[17],生長速度較慢,成活率高。因此,在該灘涂開展青蛤養殖應投放大規格苗種,適當延長養殖周期。
3.2.3 不適宜養殖的種類
縊蟶生長速度慢,僅為2.3 mm/月,存活率低,僅為14.3%,且灘涂底質不適宜養殖[18],因此,不適于在本地開展縊蟶的灘涂養殖。
[1] 張潤生, 孫秋巖. 天津市海岸帶和灘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海洋生物[R].天津:天津新聞出版管理局,1986.
[2] 聶紅濤, 陶建華. 渤海灣海岸帶開發對近海水環境影響分析[J]. 海洋工程, 2008,26(3):44-50.
[3] 王志勇, 趙慶良, 鄧岳, 等. 圍海造陸形成后對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以天津臨港工業區灘涂開發一期工程為例[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4,17(6):37-39.
[4] 邢克智, 高一力, 郭永軍, 等. 天津市貝類產業現狀及發展展望[J]. 水產科學, 2013,32(9):555-558.
[5] 林志華, 尤仲杰. 浙江灘涂貝類養殖高產技術模式[J]. 海洋科學, 2005,29(8):95-99.
[6] 張發闊, 謝華生, 劉紅磊. 天津濱海新區濕地水質與底質質量特征[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13,26(1):41-43.
[7] 冀文萍. 天津區域降水受海洋影響的幾點論證[J]. 海洋通報, 1994(1):31-34.
[8] 國家海洋局. GB 17378—2007, 海洋監測規范 [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7.
[9] 國家海洋局. GB 12763—2007, 海洋調查規范 [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7.
[10] 蔡英亞, 魏若飛. 貝類學概論[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 Etheridge S M, Roesler, C S.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hytoplankton, particulates, and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erial based on optical properties during a Long Island brown tide compared to an adjacent embayment [J]. Harmful Algae, 2004,3(4):331-342.
[12] Sieburth J M, Johnson P W, Hargraves P E. Ultrastructure and ecology ofAureococcusanophagefferensgengen. et sp. nov. (Chrysophyceae): the dominant picoplankter during a bloom in Narragansett Bay, Rhode Island, summer 1985[J]. Journal of Phycology,1988,24(3):416-425.
[13] 古彬, 甄毓, 米鐵柱. 秦皇島扇貝養殖區褐潮暴發期浮游微藻群落結構特點研究[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45(7):64-72.
[14] 周燕, 龍華, 余駿. 應用大型底棲動物污染指數評價杭州灣潮間帶環境質量[J]. 海洋環境科學, 2009,28(5):473-477.
[15] 張國范, 閆喜武. 蛤仔養殖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34-156.
[16] 王如才, 王昭萍, 張建中. 海水貝類養殖學[M].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293,373.
[17] 于業紹, 王慧, 黃則平. 青蛤生長的初步研究[J]. 動物學雜志, 1996(4):12-13.
[18] 劉瑞義. 池塘高效養殖縊蟶技術[J]. 科學養魚, 2006(2):34-35.
CultureAdaptabilityof5SpeciesofEconomicallyImportantShellfishtoIntertidalZonefromDaganginTianjin
LI Yongren1, LI Tong2, JIAO Jianhua2
( 1.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qua-ecology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of Fishery Sciences, 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 Tianjin 300384, China; 2. Quality of Fishery Environment and Aquatic Products Supervision and Testing Cent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ianjin 300221, China )
A rearing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growth and survival of 5 shellfish species, the bottom quality and food organism in the test area to evaluate the culture adaptability of these shellfish in intertidal zone of Dagang, Tianj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ellfish grew slowly and had heavy loss from May to August, but showed opposite case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The ooze at bottom was thick and the food organisms in sea water was insufficient in summer, and the opposite case was observed in Spring or August. It was found that the beach wa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of Pacific oysterCrassostreagigasandScapharcasubcrenata, less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andCyclinasinensis, and not suitable forSinonovaculaconstrzcta.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hellfish; intertidal zone; culture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6.015
S968.31
A
1003-1111(2016)06-0693-04
2016-01-11;
2016-03-17.
天津市科技興海項目(KJXH2014-21);天津市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計劃資助項目(15JCYBJC30400);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天津綜合試驗站資助項目(CARS-48).
李永仁(1978—),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學. E-mail:lyr1018@163.com. 通訊作者:繳建華(1965—),男,研究員;研究方向:漁業生態環境及水產養殖技術.E-mail: jiaojianhua.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