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王同朝
民主的學風
張玉梅 王同朝

一般意義上,“民主”是一個政治概念,是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君權神授,并沒有“民主”的政治傳統。即使在上古“黃金時代”——堯、舜、禹統治時期,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不過是后世人們對歷史的美好附會而已。
在滾滾歷史長河中,或許我們很難從政體實施及文獻史料中發現“民主”的影子。然而“仁政愛民”、“民貴君輕”的“民生”思想一直延綿不絕。并且,儒學史上的高峰峻嶺——先秦孔子、南宋朱熹等人的治學方法,分明展現了學問的“民主”之風。
商周時期,“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師,而民無師”。即所謂“學在官府”,只有君主、諸侯和貴族才有資格接受教育,學習禮法、典章,父傳子繼,代代相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出現,促進了私學的發展,求學明智的人迅速增多。當時有儒、道、墨、法等各家門派,唯孔子一門獨霸學林,影響深遠。那么身披圣衣的孔子,在“克己復禮”的莊重背后,其真實的面容,究竟有幾分和藹可親?至少,對于孔門弟子而言,他是一個沒有神性的、值得尊重的老者。
《論語》中有一則著名的故事,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必學內容,講述了孔子的四個弟子的人生追求,他們的理想從大到小,從家國邦侯到與眾陶冶情操。孔子耐心地聽他們一一說完,沒有褒揚誰,也沒有嘲諷誰,只是委婉地表態:我贊成曾皙的想法。孔子在講學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了每一個弟子的想法,使他們獲得了一視同仁的對待,這不失為包容寬仁的大境界,同時也可謂課堂的“民主”精神。
孔子還是一個喜歡與人討論問題的尊者。他在學生面前不擺老師的架子,不以自己為最高智慧之人。他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并且經常與弟子探討。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一個人做到貧窮但不諂媚,富貴但不驕縱,已經到一種很高地境界了吧?”孔子說:“這種境界確實不錯,但是如果能做到貧窮時依然快樂,富貴時仍然崇尚禮節的話,就更好了。”子貢于是說:“《詩經》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開心地說:“子貢呀,你的領悟力如此高,我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這是關于舉一反三的著名例子。孔子平易近人,與弟子暢心交流,不僅是后世為人師者推崇學習的地方,也樹立了儒家學派學院之風的良好風尚。
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曾在多處講學,岳麓書院因朱熹和張栻的會講聲名遠播,張載、程頤、程顥的思想因朱熹而定坤儒界。《朱子語類》同樣是一部關于朱熹與弟子對話的文集,從中也可以看出師生之間活潑、清明的關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保持自然靈活的思維,倡導民主的學風,才能不斷創新,碧水常清,這也正是孔子、朱熹等儒門大師保持智慧、弘揚學派、桃李天下的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攀枝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攀枝花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