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杭州第四中學 嚴幫源
《急診室故事》:紀實類真人秀
■解讀:杭州第四中學 嚴幫源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急診室,98個固定攝像頭和66路麥克風,記錄著全天24小時的搶救。拍攝獲得的每一個案例,經過家屬及病患的同意后,剪輯制作成了真人秀節目《急診室故事》,在2014年12月到2016年6月間播出。
真實是這檔節目的最大特點:既展示了“病人命懸一線,手術驚心動魄,最后成功救治”的案例,也不避諱失敗的搶救;有家屬與病患全程配合醫生的順利診治,也有因為診斷與病患的預期有差別,病人心生懷疑甚至大打出手的場景……
不少醫生表示,起初并不愿意參與拍攝,因為擔心拍攝會讓工作更加忙亂,也不習慣工作時旁邊有攝像頭。但鑒于節目能夠展示醫療救治的真實狀況,促進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信任,所以最終沒有拒絕入鏡。院方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同意了節目組的拍攝。許多觀眾在觀看節目后發出這樣的感慨:“醫務人員原來這么辛苦!”“以前到醫院只是看病,現在還會觀察一下醫生們的工作。”
《急診室故事》將人生百態展現在觀眾面前。高中生小王輕生跳樓,重傷送至醫院搶救。隔壁病床的小段患白血病多年,剛接受了手術,仍在危險觀察期,卻分出心神以自身經歷開導激勵小王,直到他轉危為安、重新振作。年近八旬的父母,30余年照顧著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老夫妻在一方生命走到終點的時候,依舊拉著對方的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同于當下明星真人秀的娛樂內容,憑借真實與真情,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用真實架設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橋梁
近年來,醫患矛盾日漸突出,卻缺少破解的辦法。根本原因恐怕還是醫生與患者之間缺少溝通與了解。醫生認為自己已盡心盡職,病人遵從醫囑便好,不愿多作解釋;而病人不清楚診斷的依據,害怕受騙,又認為醫生高高在上,心有不滿,矛盾隔閡由此漸生。
《急診室故事》之所以能打動觀眾的心,引發觀眾去關注、思考和理解醫生的工作,是因為這檔節目是紀實類真人秀,是醫生現場工作的剪輯,而不是演員的表演。它像打開了一扇久閉不開而顯得神秘的窗口,讓大家看到了醫生工作的辛勞,看到了診斷和治療背后的深思熟慮與良苦用心,看到了以往對醫生的誤解……以真實構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才能讓彼此放下猜疑戒備,靠近交流,真正相互理解與體諒。
【相關素材】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她擅長用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真實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點。比如在《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時間采訪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幸存者,真實記錄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借此期盼同樣的災難不再重演,作品因而成為紀實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真情治愈心靈
醫院不只是治病的場所,也是世間百態的窗口。《急診室故事》中那些不離不棄的關愛與真情故事,猶如照進急診室的陽光,讓脆弱的生命感受到溫暖,變得堅強。肉體的病痛需要醫生的專業治療,心靈的創傷更需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懷來撫慰。病人與病人,病人與家屬,在醫院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所,患難與共,相互扶持,體現了人性之真善美。
【課本鏈接】
蘇教版 《語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葉》中,瓊西因患上了嚴重的肺炎,逐漸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認為生命會隨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落下而結束。但風雨過后葉子還在,瓊西受到鼓舞,重拾生的信念,卻不知葉子是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用生命完成的作品。是這片以真情繪制的假葉子給瓊西的心靈以力量,鼓勵她挺過了病痛的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