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述
徭役那些事兒
●張 述
網名“張不叁”(新浪微博:http://weibo. com/zhangbu3),秦史研究者,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將軍》、歷史普及讀物《秦朝穿越指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5年12月版)。
在秦朝,服徭役是每個老百姓應盡的義務。 不過,現代人提到秦朝的徭役,多半將它與各種悲慘傳說聯系在一起……

你可能聽說過秦朝舉國皆兵,其實當時實行的是“民兵制”。每一位身高、年齡達到標準的青壯年男子都會被官府記錄在案,編入“役籍”,也叫“士伍籍”,這一程序叫“傅籍”。人們平時在家耕種,當國家有戰爭或要建設大工程時,官府派出鄉一級的部吏、里一級的里典,對照役籍名冊,征發那些“當徭”的青壯年,打完仗、服完役之后再回鄉。入伍、服役的期限和次數,視需要而定。
征召服役的年齡標準有滿15歲、17歲、20歲、23歲等多種說法。比如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顯示,墓主人“喜”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第一次服役,按“出生當年就算一歲”的計算年齡習慣,他是從17歲開始服役的。
身高標準則有滿六尺、六尺六寸或者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等多種說法,秦朝的一尺約合如今23厘米,六尺六寸約合1.5米。怎么這么矮?考慮到當時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人們的個子可能普遍不高。

也有免除徭役的情況。爵位達到二十級軍功爵中的第四級“不更”,就可以不受征發;學室弟子,就是公務員的培訓生,也可以免除徭役。有時官府還會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允許“復”(免去徭役)。秦始皇巡狩那些年,曾分別遷徙一批百姓到瑯琊臺、麗邑、云陽,或許是出于補償、優待,允許這些移民“皆復不事十歲”——十年內不用服徭役。
此外,“老”(老人)、“小”(孩童)、“癃”(殘疾人)也可以免于征發。只不過,不要幻想偽裝成這些人來逃避徭役,因為這叫“酢(詐)偽”。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已成年的兒童卻不上報的、逃避傅籍的、虛報殘疾的,里典、伍老都要被罰剃掉胡子;假如你謊報年齡,宣稱自己已達到免除服役年齡,要被罰兩套鎧甲。
如果想逃避服役,買通負責戶籍的里典、伍老,請他們幫忙隱瞞行不行得通?對不起,秦朝法律規定,如果他們知情卻不舉報,同樣各罰一套鎧甲,和你編入同伍的其他人也每家各罰一面盾牌,更要命的是,你們所有人都要被流放。瞧瞧,打擊面這么廣,誰會甘愿被重罰來替你瞞報?
好了,知道了這些,穿越到秦朝,正值青壯年的你就老老實實地應召服役吧。你和同伴被里典帶到縣城——沛縣,由一位亭長接管。此公有一副很氣派的大胡子,頭上戴一頂竹皮冠,但是滿臉痞氣,他自稱姓劉,要求你們馬上動身,不得延誤。你滿心不樂意地問,不先歇一天嗎?于是他列舉律條讓你閉嘴:朝廷征發徭役,如果因為疲勞而不走,他這個亭長就得被罰兩套鎧甲。所以征發的人數夠了之后,就應盡快帶到服役地點。
這一路你們走得人心渙散,不斷有人逃亡,這讓劉亭長大為光火。秦朝有兩種逃避徭役的罪名。一種叫“逋(bū)事”,就是拒絕去服徭役地點報到,逃亡者被抓住后將被罰“笞”五十下。眼下這種情況屬于第二種罪行“乏徭”,是指在已經接受了上級的面試,和其他更卒一起坐上了車、吃了口糧,甚至趕到服徭役地點之后的逃亡,官府抓到后會笞打更甚。
對劉亭長來說,他必須親自將這些逃亡者一一緝拿歸案,或者至少由親友代為緝捕,才能免去罪責。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亭長自知沒能力緝拿逃亡者,索性召集大家喝頓酒,宣布自己也準備亡命天涯——是的,這就是歷史上劉邦落草的原因。
經過長途跋涉,你終于來到了北疆。眼前黃土漫天,定睛一看,一道夯土長龍朝著天邊延伸得無邊無際,那就是萬里長城。而你的任務,就是修建長城。
什么,你說長城不是磚壘的嗎?你所熟悉的、如今還聳立在京郊的磚石長城是明長城,秦長城是夯土筑成的,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如今的它只剩一些殘骸了。
趕緊干活吧!夯土的時候,你需要和“同事”在選好的位置,把一塊塊木板拼起來,組成狹長的方框,為了防止方框移動,還要在木板外用木桿將它固定住。方框里盛滿土之后,就要掄起夯杵,照著土堆一頓猛砸。等這些黃土被夯得硬邦邦了,這段城墻就算完工了。
怎么,你懷疑夯土城墻的質量?多慮了,它的壽命或許不如磚石墻,但防御力確實不錯——夯土墻不會滲水,也經受得住石塊的轟砸。魏國大梁城的城墻同樣是夯土制成的,秦軍滅魏時掘開鴻溝的水來淹城,浸泡了三個月才使城墻垮塌。
當時對工程質量的要求極嚴。首先,工頭“司空”必須保證工期,他本人承擔著重大責任。當時的《徭律》規定,如果開工前他對工程所需勞動力估算有誤,造成施工時間超期兩天以上,他就得因為“不察”而受罰。
徭役結束后,官府還要對工程進行驗收。你也要對自己修建的這段城墻的質量承擔責任,保修期至少一年。其間如果城墻出現問題,司空和你就都有罪,你會被抓回來進行維修,保修期可不計入服徭役的時間。
在這樣的要求下,你們修建的工程質量極高。由于夯土夯得實在太結實,蒙恬北擊匈奴之后修的由陜西通向內蒙的直道,殘存路段至今都長不出草來;靈渠用了兩千年,現在基本還保留著原貌。

此刻的你可能沒有“萬里長城有我功勞”的自豪,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工頭兇狠的皮鞭使你生不如死,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對遠方的妻子——孟姜女的思念。這天,你終于像一匹精疲力竭的老馬那樣倒下,慘無人道的工頭下令把你埋進長城。失去意識之前,你用盡此生所有的氣力,喃喃道出一個名字:孟姜女……
喂,醒醒啊!你確定你穿越到萬喜良身上了嗎?就算你真是穿越去服徭役了,你的權益也是有一定法律保障的。
《秦律》對于死亡事件非常重視,規定如果有人自殺,家人或鄰居不向官府報告就擅自埋葬死者,罰一套鎧甲。這顯然是為了便利官府確認死因,以免另有隱情。
如果你覺得這只適用于普通民眾,你們這些更卒不在法律保護范圍內,不妨看看地位更低的“城旦”等勞改犯的境遇。《秦律》規定,如果城旦毀壞了公物,就要被工頭抽打,毀壞的公物每值一錢,就笞打十下;價值二十錢以上,就“熟笞之”,放手打個夠。
請注意,規定“可以打”恰恰反過來證明不能“隨便打”。《法律答問》中有個案例,一個工頭無故鞭打了一名勞改犯,導致對方逃亡,工頭因此受罰在官府服役,等待逃亡者被抓獲。可見,《秦律》對刑徒勞改犯的人身權尚且有所保障,更別提對你們這些普通的服役者了。
為了防止工頭們濫用職權、隨便支使你們,《秦律雜抄》甚至還規定,修城墻的人不用干其他工作,如果工頭敢支使你干別的,就得罰兩套鎧甲。假如你真的遇上這樣的黑心工頭,記住要向監御史舉報,由他來保障你的合法權益。
不知勞作了多少天,你終于熬到了工期結束。官府對你服徭役期間的表現進行了評定,將其記錄并存入你的戶籍檔案,同時為你開具文件,以證明此次服役期滿,并將文件提前送到你的戶籍所在地。
注意,你必須等證明文件送到再回鄉,否則口說無憑,是不算數的,這種情況就是“不如辭”(與本人所說不符),你會被罰居邊服役四個月——接著去邊疆勞動吧!
圖:燒餅漫畫
■專欄主持 童洪星
杭州學軍中學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自主開發的選修課“《世說新語》選讀”大受學生歡迎,并著有《〈世說新語〉精選批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版)一書。

孫子荊①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②“當枕石漱流③”,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④枕流,欲洗其耳⑤;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注】①孫子荊:孫楚,字子荊,西晉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文學家。②王武子:王濟,字武子,西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官至驍騎將軍、侍中。③枕石漱流:頭枕山石,口漱泉流,指的是山林隱居生活。④所以:……的原因。⑤洗其耳:傳說堯欲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聞之,往山溪洗耳。
【評】將錯就錯而出境界。
左太沖①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②,思意不愜③。后示張公④,張曰:“此二京可三⑤。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高名之士⑥。”思乃詢求于皇甫謐⑦,謐見之嗟嘆,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⑧者莫不斂衽⑨贊述焉。
【注】①左太沖:左思。相貌丑陋,言語木訥,但博學善文,歷十年寫成《三都賦》。②訾(zǐ):詆毀,指責。③愜:快意。④張公:張華,有功于滅吳,博學有名望,晉惠帝時任侍中、中書監、司空。⑤二京可三:左思的《三都賦》可以與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鼎足而立。二京,指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兩都”“二京”均指漢代的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三,數詞活用為動詞,成為三。⑥經高名之士:指請有名望的人做宣傳。⑦皇甫謐:博覽群書,當時有很高的聲譽,朝廷幾次征召他為官,他都沒有接受,著有《列女傳》《高士傳》等。⑧非貳:非議,懷疑。⑨斂衽:整理衣襟,表示尊敬。
【評】(1)高雅的文學如要被大眾接受,非常需要宣傳推廣。
(2)明星代言的先例。

●圖/馬 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