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李白樺



摘 ?要:文章在課堂觀察和對學生調查訪談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課程教學理念,歸納描述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新手教師不當教學行為及其典型表現,通過分析這些不當教學行為的成因,參考目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研究成果及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提出改進措施,為廣大中小學信息技術新手教師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新手教師;不當教學行為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78-04
一、背景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相關專家及教師們逐漸認識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諸多不當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課堂效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開展信息技術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對教師改進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綜合運用教學現場觀察、教學錄像分析、文獻研究和學生訪談方法,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新手教師在課堂中的不當教學行為及其成因進行研究分析,并給出改進建議,以期新手教師提升自身的教學行為,順利完成教學的過渡階段,從而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二、相關概念界定
1.不當教學行為
教學行為是教學研究中的一個微觀層次,大量研究證明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生成績產生顯著影響。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對教學行為進行定義,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參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到教學行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行為指教師和學生的行為,狹義的教學行為僅指教師的行為,本文研究的是狹義的教學行為。筆者將教學行為理解為:教師為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在教學環節中所展現出的一系列顯性行為和隱性行為的總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不當教學行為可以說成是教學行為偏差、不良教學行為等,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不夠健康積極的、使教學效率低下的教學行為,這種行為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造成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低。
2.新手教師
國內外學者對于新手教師的界定各有不同,但都認為新手教師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他們都是完成了職前培訓,二是他們都是剛上任1-2年的教師。結合學者們的概念界定和本研究的實際需要,筆者將新手教師界定為:師范院校畢業或者接受過師資培訓,正式踏入教學崗位任教1-2年的中小學教師。
三、信息技術新手教師不當教學行為典型表現
本研究選取了沈陽市四所初中和五所小學的20名信息技術新手教師為觀察研究對象,他們均畢業于師范院校,接受過系統的教師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師素養和信息技術專業知識,但作為新手教師,他們在目前的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種種困擾。筆者走進教學現場聽課,課后對學生進行訪談并細致分析教學錄像,歸納出信息技術新手教師不當教學行為的幾種典型表現。
1.操控過度
20位教師均出現講授時間過長的問題。目前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基本都在機房進行,方便學生操作實踐。小學每節課時40分鐘,中學每節課時一般是45分鐘,20位教師平均講授時間為25分鐘左右,僅僅留給學生15-20分鐘進行實踐,整堂課下來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S老師的課,要求學生利用圖文混排的知識設計一個精美的板報,她講完后給學生僅留下14分鐘的時間。下課鈴響時,一個女生抱怨道:“這么短的時間,哪能完成??!找素材就要很長時間!”顯而易見教師這樣的時間安排是不合理的,一節信息技術課究竟教師講解多長時間合適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調整時間的分配。
另外,被觀察教師存在切換屏幕次數過多的問題。有的教師切換屏幕時沒有給予學生任何提示,并且切屏后所強調的并不是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的問題。S老師在第4次切屏后引起了大部分學生的反感,噓聲一片,一男同學拍起桌子以示不滿。切換屏幕會打斷學生在制作任務過程中的思路和想法,事實上老師講授完新課、把屏幕切換給學生之后,再切換屏幕就要很慎重。課后對學生訪談,A學生表示上機操作時間不夠,加上老師頻繁切換屏幕,每次都很難完成課堂任務,導致他逐漸失去了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表1詳細列出了其中十位教師的講授時長和切屏次數。
2.任務驅動力不足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目前信息技術課堂上最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隱含在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它的任務設置是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
L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利用美圖秀秀美化圖片,教師通過一張臉部有瑕疵的女孩圖片,給學生演示祛痘祛斑、磨皮、唇彩、添加飾品等工具的使用,對圖片進行細致處理,之后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是完成該作品。這樣完全封閉式的任務沒有給學生留出發揮的空間,難以個性化,缺少基于封閉式任務的開放式任務。
H老師在課堂上給六年級學生布置的任務是:上網搜索近幾年我國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各專業的就業情況,并且用表格、圖表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對此任務并沒有多大的動力和興趣,就業問題離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遙遠了,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后訪談中B同學表示“我不喜歡所有人都做一樣的任務,太沒意思了!”C同學說:“我覺得老師有時布置任務的難度有點大,而且有時是脫離我們生活實際的任務,所以我們對此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顯然,這樣的課堂任務對學生來說驅動力是不足的。
3.提問低效
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提問是優質教學的核心和關鍵。但20位教師課堂提問都存在低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提問目標不明確、問題類型不合適、提問次數偏多這三方面。
課堂觀察中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有些老師提問隨意性很大,提問大多缺乏目的性。W老師重復提問7名學生“你認為網上聊天代替面對面聊天好不好?”這7名同學僅以“好”和“不好”來回答,有的只是無意識的應付,W老師并沒有進一步追問。
在教學錄像分析階段,依據Bloom認知領域分類的6個層次,筆者結合教師提問的作用和目的,將提問分為識記、管理、重復、提示、理解和評價6種類型進行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問題的類型多處于低層次水平,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思維。表2列出了其中十位教師提問的類型和次數。
另外,20位教師提出問題后候答時間較短,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課后訪談中D學生表示“老師的提問很好對付,只要我們回答是否、好壞之類的就可以啦!” 可見這樣的課堂提問對學生來說收益并不多,是低效的。
4.評價缺失或形式化
20位教師在教學評價環節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置身于課堂中發現7位老師根本沒有評價環節,6位老師只是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口頭評價,7位老師雖然形式上有,卻是在下課前5分鐘通過展示部分完成任務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的。本來緊迫的上機操作時間再被占用5分鐘,學生就更沒有時間完成課堂任務,這樣的評價方式顯然不合理。而且在評價過程中,評價標準出現隨意和僵化的問題,甚至一些教師根本就沒有標準意識。
課后訪談中E學生說:“反正老師也不看我們的作品,做不完也沒關系?!盕學生表示“老師從來不評價我們的作品,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樣,現在我對做任務已經沒有什么興趣了?!北?具體展示了其中十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形式和時間。
新手教師除在上述四個方面存在典型的不當教學行為之外,還存在如教學準備不足、課堂的組織管理不善、缺少人文關懷、忽視學生高階思維培養等問題。
四、成因分析
筆者在課后對20位位新手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結合教師的自述和觀察結果來分析形成不當教學行為的原因。
1.入職的迷茫與恐慌
由于新手教師剛剛從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進入到教學工作狀態,這對于他們來說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即使在學生階段接受過系統的教師教育,但真正以教師的身份走進課堂,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兼受身體和精神雙重壓力,總會對教學感到迷茫與恐慌,出現許多不當的教學行為,甚至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某些行為是不當的。
2.教學反思不足
教學反思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教師的水平。新手教師在工作之初并沒有意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甚至有時只是出于一種應付上級要求的心態進行教學反思,更談不上從學生角度進行深入地反思。事實上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主動持續的反思,才能有意識地監控和調節、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促使不當行為的積極轉變。
3.缺乏前沿引導
新手教師起點低、視野窄,缺乏有高度的理論指引和前沿知識的引導。隨著知識的日新月異,現有教材的更新遠跟不上信息技術知識更新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教師及時掌握學科前沿動態信息,將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適當穿插在課堂授課中,不斷補充、更新教材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學科教學知識(PCK)匱乏
PCK影響著教師對知識的教學表征。擁有豐富PCK的教師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水平,將學科知識組織、調整,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形態,PCK匱乏的新手教師難以做到這些。
另外,PCK影響著教師教學任務的設計和實施。PCK水平低的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不能以適當難度的形式呈現,不能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建立恰當的橋梁以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PCK還影響著課堂對話,PCK匱乏的教師不能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難以對學生的問題和想法做出反應,缺乏對學生合理的引導,學生因此失去思考的空間與表達思維的機會。
五、矯正建議
結合新教育教學理念和國內外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筆者對新手教師的不當教學行為提出以下幾點矯正建議:
1.把時間還給學生
信息技術學科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所以新手教師一定要將講課內容進行凝練,用最少的時間把要講的內容演示給學生,留下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完成任務。新手教師要學會大膽地放手,相信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時刻提醒自己以新的課程理念來授課,不要受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大膽踐行新課程理念,促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2.精細化設計任務和問題
任務驅動法是信息技術教師最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在設計和呈現任務時一定要仔細推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合理確定任務的角度、密度、難度和梯度。布置的任務不能是絕對的封閉型任務,應該是建立在封閉式任務基礎上的開放式任務,這樣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再發揮創造思維和想象力,得到最后的升華。
新手教師對提問的問題也要作好精細化設計。做到提問的目標明確、方式得當,問題的難度適合、數量適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一定趣味性的問題,減少低層次類型的提問。
3.專家引領與深度反思
作為新手教師,要時刻注意專家的引領。比如聽專家的公開課、報告講座,參加高層次的研討,追蹤專家的博客、書籍和研究成果等,在此過程中盡量抓住機會與專家教師溝通,善于提出問題,做到保持追蹤新理念,具有較高的開闊視野。
與此同時,新手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多角度的深度反思,通過反思不斷總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檢查自身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中的不足、記錄教學中的困惑、發現某種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發現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等。新手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后知困”,從而促使其拜師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4.強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而且是不間斷的連續性評價。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需要按照嚴格的評價標準在課后花大量的時間批閱每個學生的作品并附上評語,通過學校局域網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學生可以上網查閱評語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下一次課課前教師可以展示幾位學生的優秀作品。
六、結語
關于信息技術新手教師的不當教學行為,各方仍在不斷研究當中,希望新手教師多關注這方面的相關信息和研究成果,同時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吸取經驗教訓,總結規律,順利完成新手教師的過度階段,盡早適應新課程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成為一名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
參考文獻:
[1]穆肅,左萍萍.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方法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9):62-69.
[2]蘇學權.淺議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路徑[J].高教論壇,2014(5):70-72.
[3]羅生全.中小學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4(4):129-132.
[4]李亞云.探析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措施[J].科教文匯,2015(20):30-31.
[5]楊志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行為分析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8):70-72.
[6]方征,余美君.班額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 31-35.
[7]許凌云,鄭長龍.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背景下課堂教學行為轉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3):27-32
[8]孫曉倩,徐恩芹.信息技術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中小學電教,2012(3):38-40.
[9]李偉,林建香.信息技術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系的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9):36-40.
[10]金建峰,顧小清.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行為的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9):82-86.
[11]章婧.國內外關于教師不當教學行為的研究綜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1(2):16-19.
[12]王小平,鄒逸.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與話語的比較研究——基于四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實錄的分析[J].基礎教育,2013(2):68-74.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