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雯赟
在代謝性疾病這個大家族中,原本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輩”近年來出鏡率甚高,它就是高尿酸。對醫學知識了解得多一點的人,或許知道它是導致痛風發作的直接原因。但是,高尿酸還有不為人知的更為危險的一面——誘發腎功能減退甚至尿毒癥!
讓人既愛又恨的尿酸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遭受代謝性疾病困擾的人越來越多。基于這樣的情況,血尿酸水平檢測已成為體檢的常規項目。成年男性血尿酸水平的上限是416微摩爾/升,女性為357微摩爾/升。要是發現自己的檢查結果高于上述水平,相信每個人都會緊張,恨不得能一夜間將尿酸水平打壓下去。那血尿酸的水平是不是越低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從生物化學角度來看,尿酸是人體嘌呤代謝的終產物,過去在人們眼中它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代謝廢物。然而自從1981年的一項意外發現之后,人們對尿酸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原來,尿酸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人類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極高,幾乎是很多其他哺乳動物的10倍以上。正是有了尿酸的強抗氧化作用,人類的壽命才顯著高于其他多種哺乳動物。有人甚至認為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尿酸扮演了維生素C的角色(很多低等動物自身都能合成維生素C,而人類及某些高級靈長類動物不具備這一功能)。醫學統計也已經證實:血尿酸水平高的家族,罹患癌癥的幾率相對較低。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過高的尿酸水平也會讓人體不堪重負。癥狀顯著者會遭受痛風的折磨;無癥狀者,高尿酸在悄無聲息間吞噬著腎臟的健康。尿酸這一原本平平無奇的物質,讓人既愛又恨。
尿酸高:內部矛盾是大頭
對高尿酸血癥、痛風防治知識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尿酸水平高和貪嘴脫不了干系。因此,在他們看來只要嚴格控制飲食,就能減輕乃至徹底消除疾病的困擾。在腎臟風濕科專科醫生看來,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廂情愿。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腎臟免疫科主任彭艾教授介紹,生物化學已經完全揭示了人體中尿酸的來源——其中的20%來自于飲食,海鮮、酒類、肉類、濃湯、菌菇類等,是血尿酸的重要“供應商”;余下的80%則來自于人體自身的合成。生命能夠得以維持,新陳代謝是最根本的動因。每天人體中都有大量細胞衰老死去,細胞殘骸不斷分解,細胞核中嘌呤的最終代謝產物就是尿酸。
由此可見,“內部矛盾”才是導致尿酸升高的大頭。這一生理基礎為高尿酸血癥的治療提供了一條基本思路——輕癥患者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控制乃至消除癥狀;但中重度患者,必須通過用藥才能將尿酸降至理想的水平。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更危險
相比“高尿酸血癥”這一拗口的名詞,人們對痛風的認知度更高。血液中尿酸水平持續升高,超過一定限度之后,尿酸就會在人體的小關節、耳廓等部位沉積下來,特別是第一跖趾關節,尤其受尿酸結石的青睞。和磷酸鹽、碳酸鹽結石不同,尿酸不需要金屬離子的參與,自身就能形成結晶。在結晶的不斷刺激下,患者會遭受劇烈的疼痛,有時甚至連手摸、穿襪子,都會讓人痛不欲生。但是,這種痛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就像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故而得名“痛風”。
對于引發劇痛的高尿酸血癥,人們比較敬畏,然而臨床中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只是在體檢中偶然發現血尿酸水平超標,平時并沒有任何疼痛等不適。這些患者往往不把病情放在心上,以為沒什么大不了的,等到痛了再去治也不遲。殊不知,沉默的殺手更危險。
彭艾教授指出,尿酸除了會在關節、耳廓等部位沉積,也會侵犯腎臟中的腎小球和腎小管,可在悄無聲息間逐漸損傷腎功能。有人也許會說:“我每年體檢都查腎功能的,尿素氮和肌酐都是正常的,腎臟應該沒有問題的。”這完全是對醫學的無知。尿素氮與肌酐衡量的是腎小球的濾過功能,而尿酸結石早期主要影像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人體濃縮尿液的能力下降。如果睡前沒有大量飲水,同時也無前列腺疾病的困擾,卻依然夜尿頻多,這就是痛風腎病的典型標志。等到腎小球濾過功能受到影響,病程已經發展到晚期了。
先做尿樣化驗再選擇藥物
面對高尿酸的步步緊逼,采取鴕鳥政策顯然是自欺欺人,在出現嚴重并發癥之前積極實施醫學干預方為上策。談到高尿酸血癥、痛風用藥,臨床上有很多誤區,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錯誤地使用抗生素。痛風的典型癥狀就是足部小關節紅腫疼痛,與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癥類似,因此不少患者都會自行口服抗生素。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痛風的炎癥反應并不是由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對改善癥狀沒有任何作用;更何況一些抗生素有阻止尿酸排泄的作用,甚至會使癥狀更趨嚴重。只有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才是正確的選擇。“非甾體抗炎藥”一詞讀起來十分拗口,其實這是臨床常用的一大類藥,當感冒、發燒、頭痛、牙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時,使用這類藥物能很快緩解癥狀。因此,它們對于痛風急性發作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它們的藥理作用僅僅是針對炎癥反應,對于引發疾病的根本原因——高尿酸血癥,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急性癥狀得到緩解后,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減少尿酸生成或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在不少人看來,這兩類藥物的區別不大,反正都能降低血尿酸水平,隨便用一種就可以了。這樣的觀點十分有害,專科醫生提醒:必須先檢測24小時尿尿酸水平,才能決定用何種藥物。
血液中的尿酸最終是通過腎臟的濾過作用排出體外,檢測24小時尿液中總的尿酸含量,能夠對人體排泄尿酸的能力作出準確的評價。如果24小時尿尿酸總量小于3.75毫摩爾,說明人體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故而應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苯溴馬隆等藥物;若24小時尿尿酸總量大于3.75毫摩爾,說明人體排泄機能是正常的,導致高尿酸的原因是內源性合成過多,因此要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別嘌呤醇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