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有一位從事針灸醫療近四十年,除了周日休息每天都在科室門診的女醫生,憑著手中一把銀針,走上了探索古老的民族醫藥發展之路,并在其研究的過程中,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療效。本期,小編就帶您一同走進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苗醫針灸康復科主任熊芳麗的“針藥”世界。
針灸專家結緣民族醫藥
說起熊芳麗與苗醫藥的結緣,還得源于十多年前的一次針灸治療經過。一次門診她接診了一位患者,其眼球動眼神經受損,導致眼瞼下垂,走路都需要攙扶。患者女兒在貴州省宗教協會工作,有機會接觸民族醫藥,曾帶父親遠赴西藏求診,初見成效,但因路途遙遠,藏醫建議其找本土民族醫師治療,這才多方打聽到省內苗醫學科,找到熊芳麗。當時熊芳麗受命負責組建貴陽中醫一附院的苗醫藥學科,面對近乎于“轉行”的選擇她其實并沒有底氣。熊芳麗對患者坦言自己剛剛接觸苗醫藥治療,對治療效果沒有信心,只能一試,患者欣然接受。于是熊芳麗在患者眼睛周圍扎針,配合苗醫特色療法,治療十天后,患者下垂的眼瞼竟然能睜開了,又繼續治療了十天,眼球運動如常。患者一家人感激之余特地去西藏請來開光佛像贈與熊芳麗,而這次治療也讓她感受到傳統針灸與苗族醫藥相結合的獨特療法,對于一位臨床醫生來說,沒有什么比療效顯著更讓她興奮的了。
從此,熊芳麗一頭扎進了對苗族醫藥的鉆研中,曾經古老又神秘的少數民族醫藥剝繭抽絲般展現在她的眼前。
苗族醫藥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苗族先民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癘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這種環境反而鍛煉了苗族人民生存斗爭的能力,苗族的許多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就是來源于這種生存斗爭。如起源于苗族古代狩獵活動而發明的弩藥針療法,就是一種獨特的外治療法,此法廣泛流傳于貴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區,貴州關嶺鎮寧、紫云等地的苗醫,用此法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這種療法溯源于古老的弓弩上應用的弩藥,古代苗人將“見血封喉”的劇毒藥汁敷涂于弩箭尖上,以獵取虎豹等兇猛動物。至今苗族仍有狩獵習慣,古代苗族應用弩藥是可以肯定的,但其他民族也有弩藥,而苗族都能將它應用在治病上,可謂是一大創造。苗族在應用弩藥的漫長過程中,配制者為適應治病的需要,有意減去了其中的劇毒成份,加入降低藥物毒性的成份,用特制的排針或三棱針沾藥汁刺于患處,其操作簡便,治療迅速,收效甚好。
熊芳麗說,苗醫藥是巫術和醫術的結合。苗醫外治法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于巫術,如苗醫的滾蛋療法,最早是巫師敲蛋占卜望鬼時,為加強其法術的神秘性,將煮熱的蛋滾動全身而形成。滾蛋療法在苗醫中廣為流傳,如順時針方向滾生蛋治療發燒,滾熟蛋治療疳積、腹瀉等。更為獨特的是,苗醫應用滾蛋后蛋壁和蛋黃的顏色變化以診斷并預后疾病,如生蛋滾后煮熟蛋白上出現小孔洞、蛇形紋、螞蟥紋等,這同巫師敲蛋占卜有著某種聯系,這構成了苗族巫醫結合的診法特點。
取精華去糟粕創新苗醫
鉆研醫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何況是要挖掘一門將要被淹沒在現代醫學洪流中的古老技藝。自從熊芳麗開始苗醫藥研究以來,上山下鄉,走村串寨,尋訪苗醫傳人、搜集苗醫藥器具,整理留存的資料就成為她臨床工作之外的常態。熊芳麗說她的工作就是到深山老林去找苗族巫師學技藝,但是有時候就算找到了人,苗醫也不一定會傳授,因為在苗族傳統里,醫術傳男,蠱術傳女,基本不傳外。熊芳麗經常和各地縣醫院的工作人員一起在村寨幫扶工作,帶去新的醫療技術,惠及百姓,苗族巫師才會將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傾囊相授。
找到了苗醫藥的資料,熊芳麗卻又犯了難。她第一次看見的苗族弩藥針很原始,用一根筷子綁上幾根縫衣針,使用時在火苗上烤烤或是用酒沖洗下就給患者使用。苗族針灸器具的前身就是豪豬刺,苗人在山上獵殺了豪豬,拔下它身上的尖刺就是刺絡放血的針具;拔罐的器具更是就地取材,竹筒罐是砍下的竹子,牛角罐是用牛角切段,使用時需要用嘴吸氣……這些民族醫療器具雖然輔助治療,但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和技術手段落后,嚴重局限了苗醫藥的發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熊芳麗意識到,苗族醫藥要傳承發揚,不僅要挖掘收集,還要改進創新。她將苗族弩藥配方應用在可以調節針刺頻率、強度的電針儀上,保留了弩藥針的療效,又使針刺操作更簡便可控,并嚴格消毒,使用一次性針具,使傳統的苗族弩藥針能被大眾廣泛接受。她還改造了牛角罐,在牛角尖端加上一個膠皮球,使用時擠壓使其抽空空氣達到拔罐效果,避免了苗醫口吸罐口的不衛生情況。熊芳麗對這些苗醫藥器具的改造還有不少,而苗醫藥學科的精華正在她吹盡狂沙始到金的追尋下慢慢集聚。
國醫瑰寶一把針一手藥
熊芳麗在組建苗醫藥學科之前,就是醫院里的“一把針”,許多病患慕名而來求診。憑著手中小小銀針,她治病救人,獲譽無數,針灸與苗醫藥的碰撞,也給她帶來新的挑戰。
熊芳麗的患者中,有兩個小朋友讓她印象深刻。一位腦癱患兒,年逾六歲仍大小便不能自理,家人輾轉各地醫院,遠道上海求醫仍然效果不佳。聽聞熊芳麗和她的苗醫特色治療,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熊芳麗。經熊芳麗治療五天后,孩子有尿意時用手拍其父肩背,父親將信將疑帶他如廁,驚喜地發現孩子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小便。繼續治療,孩子的病情逐漸有了好轉。
還有一個家境貧寒的腦癱患兒,9歲了還不能走路,只能爬行。有一次就診時孩子母親對熊芳麗說,她在家里休息,孩子在旁邊看到以為媽媽在床上睡著了想給媽媽蓋被子,可這個簡單的動作對腦癱兒童來說都是巨大的困難。母親看著他顫巍巍站起又倒下,反復多次,母親的心煎熬著,可她想知道她的孩子能做到哪一步,于是她堅持著沒有驚動孩子,終于孩子站起拿到被子給媽媽蓋在身上,母親頓時淚流滿面,她的孩子終于能站起來了。而熊芳麗聽著這位母親的講述,也跟著流淚,她鼓勵這位母親孩子現在吃苦治療是為了以后好,經熊芳麗治療三個月后,孩子的意識、行為能力都增強了,目前已在特殊學校就讀。
如今,年近六十的熊芳麗仍然每天忙碌,除了給患者扎針,她還愛扎自己——她自創的針灸美容法,在自己臉上扎針,保持皮膚光滑緊致。她總說每天的時間不夠用,一周上六天門診治療,周六中午就當“空中飛人”,飛去全國各地宣傳苗醫藥,不飛的時候就去搜集苗醫藥資料,真是恨不能一天分成兩天用。可她從不言悔,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其中民族醫藥更是祖國醫學中的瑰寶,繼承和發揚是現代人的責任,她要一直走下去。
本期嘉賓
熊芳麗,教授、主任醫師。現任貴陽中醫一附院苗醫學-針灸康復科主任、國家苗醫痛證研究室主任。擅長針灸、中醫藥、苗醫藥對疼痛性疾病、頸腰椎病、肩周炎、膝關節疼痛、風濕性關節炎、面癱、中風后遺癥、月經不調、慢性疲勞綜合癥、失眠等疾病的診治。
坐診時間:每周一至六上午貴陽中醫一附院苗醫學科門診
咨詢電話:0851-8563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