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麟
摘要:作為元雜劇愛情婚戀題材代表作的《西廂記》,塑造了一位個性鮮活、敢于突破封建禮教、蔑視功名利祿,主動追求純潔愛情的封建禮教叛逆者。從中能夠看到湮沒已久的女性主體意識在元雜劇中漸漸復蘇,尤其是女人價值的覺醒,也開始關注女性的內心情感和生命體驗,雖然這種復蘇可能表現得不那么徹底。
關鍵詞:女性主體意識;《西廂記》;覺醒;建構
元雜劇作為根植于特定社會土壤的藝術樣式,具有多重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展現出濃重的民間文化色彩,開始顯露出某些悖異傳統的新的思想要素。元雜劇成為了我國古典文學創作主流由雅趨俗的一座里程碑。其中有關愛情婚戀題材的創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動地體現了進步的傳統價值判斷,熱烈地歌頌了勇于反抗封建禮制、追求自由愛情和幸?;橐龅木?,這也是元雜劇積極的思想意義之一?!段鲙洝纷鳛樵s劇愛情婚戀題材的代表,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勇敢執著的女性形象。細細審之,能夠看到湮沒已久的女性主體意識在元雜劇中漸漸復蘇,盡管這種復蘇可能表現得不那么徹底。
一、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素來不乏展現女性主體意識的佳作。春秋時期的部分作品中就有關于人的主體意識的表述,到漢代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從唐傳奇至宋元話本和雜劇,以及明清小說等,無數女性形象都在作品中演繹著自己的百味人生。在男權社會中長期地受壓抑的女性意識很難通過文本恰切地再現出來,這種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以女性角色為主人公的“女性文學”中, 性別意識涵蓋了生物學和社會學,具有雙重屬性。
“女性意識”是性別意識的一種表現,是女性的主體意識,即指女性對自身作為人,尤其是作為女人的價值的覺醒,表現為觀注女性的生存狀態,諦視女性的內心情感和呈現女性的生命體驗。在古代漫長的封建統治中,青年男女的婚姻往往不能體現成婚人的意志?!段鲙洝返倪M步意義就在于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觀點,更為直接鮮明地的反抗了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
女主人公崔鶯鶯是相國家的千金,領受著嚴格的封建傳統教養,這給她烙上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印記。崔老夫人的管教、客觀環境的羈系以及封建禮教的自我約束,使她難以擺脫這種羈絆,因而她在思想與行動上始終伴隨著“情”與“禮”的矛盾沖突,但她不甘于讓青春和幸福在禁錮中無端耗逝。雜劇開場的楔子中就唱到“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這段唱詞既體現了鶯鶯青春的愁悶,也意味著她將會產生的必然尋求。因此,當她第一次見到張生的時候,就不顧相府小姐的身份,也不顧身上還帶著父親的熱孝,就“回顧覷末”,“秋波”一轉,悄然向張生投去鐘情的目光,尤其是“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更惹得張生“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此時是她最初越出禮教樊籬的表現。
二、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
《西廂記》的故事源自于唐代著名文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它問世后因為作者的主觀論斷和流傳后客觀上的藝術效果之間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后世的注意,由此誕生了一些名篇佳作。此時的最終還是書生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任務性格和形象也比較簡單,中心主旨也有些陳腐,宣揚了女人是禍水的封建思想。
后來元代王實甫創作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成為了西廂故事的完成階段。無論是形式主題上還是情節任務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形式上由原來的說唱文學變為了雜劇作品,原本的敘事體則變成了代言體。主旨也由原來的“才子配佳人”變了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此中的愛情更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情成為了表現的要旨。另外如人物性格形象更為集中合理,突出了其典型性和代表性,戲劇沖突更加集中等。
王西廂中鶯鶯的形象是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的。第二折中即有此表現,如“有顧盼小生之意”,第二本第一折描寫見了張生之后的心理變化,平常若見個外人,早已嗔怒,可“從見了那人,兜的便親”,此時的鶯鶯對張生已心生好感。
第二折經過“寺驚”一段后,第三、折崔老夫人設宴, 鶯鶯本打算稱病不出,聽紅娘說是宴請張生后便道:“若請張生,扶病也索走一遭”,愛慕之意愈加明顯。滿心歡喜的兩個有情人卻聽老夫人道讓二人兄妹相稱,背諾毀約,此時的鶯鶯“而今煩惱猶閑可,久后思量怎奈何?有意訴衷腸,爭奈母親側坐,成拋躲,咫尺間發如間闊”,滿懷的愁緒和情誼,通過委曲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出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隨后的第五折出現了本劇中非常重要的情節:“崔鶯鶯夜聽琴”。張生夜里為鶯鶯彈了一曲《鳳求凰》,鶯鶯心中感傷云:“其詞哀,其意切,凄凄如鶴唳天;故使妾聞之,不覺淚下”,第三本楔子中也透過紅娘之口側面描寫了鶯鶯知道母親悔婚、無法締結婚盟后的狀態:“針線無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懶去添。春恨壓眉尖,若得靈犀一點,敢醫可了病懨懨”,二人相思深種。第三本中鶯鶯聽聞張生染病,便著了紅娘前去探望,發生了“前候、鬧簡、賴簡、后候”等情節。
到了第四折,二人的感情急劇升溫。鶯鶯經過了失約和掙扎后終于“今夕得就枕席”,并言“妾千金之軀,一旦棄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從中可以看出,鶯鶯作為一個受到傳統封建禮教影響的大家閨秀,心中的愛情并不坦然,有著封建社會女性沉重的精神負擔,又有著追求幸福和愛情的矛盾心理。然而重壓之下的鶯鶯終于邁出了這一步,成為了一個覺醒了的、敢于突破封建禮教、蔑視功名利祿,富有犧牲精神、主動追求純潔愛情的封建禮教叛逆者和理想主義者。此時鶯鶯的女性主體意識徹底覺醒,意識的牢固建立就體現在她與張生的往來及“得就枕席”,這使得二人的愛情得以最終確立。鶯鶯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建立是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根本目的的,她勇敢而執著地走出了封建大家庭,掙脫了封建禮教、宗法等施加于身上的束縛,成為了一個鮮活的獨立的生命個體。
參考文獻:
[1]劉健. 男權視角下的女性話語——《西廂記》主題思想的深層探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S1).
[2] 楊文榜.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人性化的必由之路[J]. 瓊州大學學報,2005(03).
[3] 聶瑋. 從崔鶯鶯、杜麗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學女性覺醒歷程[J]. 理論導刊,2008(11).
[4]郭梅. 試論《紅樓夢》對《西廂記》《牡丹亭》女性意識的繼承和發展[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5] 鄒尤. 發乎情,止乎禮義——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