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婕
摘要:《說文解字》里有一種特殊的造字方法,“反其體以成新字”,我們稱之為反形字。因其形體來源的特殊性,它們在小篆字形上和所產生的意義也會與原字有著微妙的關系。對反形字的分析利于我們深入認識漢字的形體構造,對識字記詞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反形字;結構關系;《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中反置或倒置一個字的小篆形體形成一個新字,表達一個新的意義我們稱之為反形字。反形字是漢字小篆形體上相反的字。包括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內外相反。其中,左右相反的字占絕大多數。許慎在《說文》中用“從反某”“從倒某”“反某為某”等作出標示。
一、反形字數目及分布情況
(一)反形字的數目統計
《說文解字》統領的9353個字中共有34對反形字,涉及67個字,其中有47個部首字,占總部首字的8.7%左右。整理如下: 丄丅、止、正乏、彳亍、廾不爪、丮、入干又、予幻、丂可叵、人匕 七、亯欠首?攵、杳杲、之帀、邑身?、永丸仄、ㄏ乁、丿亅、孓孑、巳印、ㄗ?、子、后司、比從。
(二)反形字在《說文》中的分布情況
反形字分布在十二篇中,除第十篇、十三篇無反形字外,其余十二篇均有分布:一篇2,二篇6,三篇9,四篇2,五篇9,六篇6,七篇1,八篇8,九篇10,十一篇2,十二篇6,十四篇6。第五、八、九篇的數量最多。本身就是部首字的反形字一般緊跟在相應的本字部首之后,有時中間可能插人少數別的部目字。但也有例外:“丸”為“仄”的反形,但“仄”并不是部首字,相反,“丸”卻是第九篇的第三十二部。
二、反形字的形體分析術語
許慎對反形字的標識術語分為:“從反某”“從反某而某也”“反某為某”“從到某”“到某也”和沒有標識性的六種:“從反某”的反形部首最多,有二十三例;“從反某而某也”使用此類訓釋方法的反形字有一例;“反某為某”有兩例;“從到某”有兩例;“到某也”僅有一例;沒有標識性的反形字有兩例。
三、反形字的字義關系
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文字,其形體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理據性。反形部首是一種變化了的部首,是部首原有形體的基礎上進行上下左右反倒,因其形體來源的特殊性,它們在小篆字形上和所產生的意義也會與原字有著微妙的關系。對反形字原字和反形后的字的意義進行分析,分為意義相同、相反、相關、無關四種。
(一)相同
這種字義關系是指反置這個字的小篆形體后,新字的意義和原字相同。共有七組:僅舉一例來說明,下同。亅與其反形字:王筠:“即今之倒須鉤,故曰逆。”“亅”正是鉤子的象形。二者字形鉤子往回彎的方向不同,意思相同。
(二)相反
新字和原字意義相反后的字與原字意義相反。具體分為方位、行為、狀態方面相反。
1.方位相反。夂?:吳大瀓《字說.出反說》:足向左作“夂”,向右作“?”,此“夂”即足向左之形。“?”足向右之形。
2.行為相反。仄丸:仄指側向一邊,丸指倒向一邊而轉動,是動作的相反。
3.狀態相反。欠無:欠指張開嘴巴氣散開,氣息通暢的排除的樣子。而“無”的意思是“氣不順”,是反義,為狀態的相反。
(三)相關
共三組:干入:侵犯意義相關。“內”的小篆形體內像一座城池,將其反過來,又加上干戈武器“一”,便為竿,“侵犯”義。
(四)無關
共兩組:人七:七部和匕部都是人部的反體,但意義和人部并無聯系。
四、反形構字的思考
(一)原因分析
客觀事物本身有相反、相對不同狀態,古人在造字時把客觀事物的事實映射在文字上,在原漢字基礎上通過反寫、倒寫,不用重新造字,字形簡單,便于書寫,字形和意義之間的特殊聯系,有利于減輕記憶負擔。
“從反某”“到某”反映了古代異體字特點。古人造字有一定理據性,不同人觀察到的事物不同造出的字不同,不同時期的人造出的字也不盡相同,進而出現“從反某”“到某”的文字現象。如:《?部》:“ ?,卪也。”《ㄗ部》:“ㄗ,瑞信也。象相合之形。”二者意義相同。《丮部》:“亦持也。從反丮。”《丮部》:“丮: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皆是持握之意。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異體字現象。
(二)反形字的能產性
反形字記憶輕便、書寫快捷,是造字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對反形字根據其結構的特殊性也產生一些新字。如 《臣部》:“乖也,從二臣相違。”《夊部》:“舛:對臥也。從夊、?相背。”《丿部》:“乂,芟艸也。從丿,從乂,或撟也。從丿乀相交。”《八部》:“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高部》:“度也。民所度居也。從回象城□之重,兩亭相對也。”皆是根據一對反形字構成新漢字。
這種造字技巧反映了哲學辯證矛盾的思想,為今后造字拓寬新途徑。如后來“旮旯”“凹凸”“糶糴”“乒乓”等類似的“反形字”。展現了漢字造字豐富多樣的魅力。
反形字是《說文》中一類特殊字體現象,通過小篆字形倒置、反置原字形成新字。許慎用“從反某”“從倒某”“反某為某”等作出標示。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文字,其形體結構具有理據性。反形字的出現體現了古人對事物的認識與思考。一部分反形字則是古代異體字的體現。反形字結構簡單、書寫便捷,字形意義相關的特點體現著漢字豐富多樣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張明海.反形字淺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1, 6.
[3]倪懷慶.略論《說文解字》中的反形字田[J].寧夏大學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