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崗
摘要:如何看待漢語話題與主語的關系實質關系到漢語話題是什么,怎么定性的問題。本文在回顧漢語話題句法說和話題主語等同說的基礎上,根據韓禮德關于語言元功能的思想,認為話題屬于句子的信息結構,主語、賓語等屬于事件結構,同一個成分,在不同結構里有不同的身份,因而主語、賓語、狀語都可以成為話題。
關鍵詞:話題;主語;重慶方言
漢語話題的研究長期以來存在爭論,以黃正德(1982)為代表的一派學者主張話題結構是由句子中的某個成分移位生成,而以徐烈炯、劉丹青(2007)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話題的形成是基礎生成的,且話題與主語、賓語有著同等身份的句法身份?;A生成說比移位說更合理的解釋了話題的位置問題,但有不少學者仍然認為話題是功能層面的概念,不能作為一個句法概念進行界定,如袁毓林(2003)、石毓智(2001)。當然,對話題與主語關系問題持不同看法的還有趙元任(1968)、范開泰(1985),趙先生認為漢語的話題與主語是等同的,漢語的主謂關系就是話題-評述關系;范先生認為漢語的主語和話題不能等同,他根據結構、語義、表達三個層面的劃分,把主語分為句法主語、語義主語和語用主語。
一、兩種話題分析的優劣
(一) 話題句法說
徐烈炯和劉丹青認為漢語話題跟主語、賓語、狀語等句法成分相同,在句中有特定的生成位置,不是賓語、狀語等成分移位所得,話題分為主話題、次話題和次次話題(劃線部分):
1. 小李啊,他出國了。
2.他,酒不喝。
3.我們叫他當我們的班長。
這種界定最大的疑問在于句法歧義,對于以下這個例句,徐烈炯和劉丹青認為“小王”既可以是主語,也可以是話題。
4.小王去成都了。
這種句法歧義會造成他們分析中的主次話題不清,如
5.烈性酒吧,我爸(?。中g以后呢,再也不敢喝了。
徐烈炯、劉丹青對漢語話題的分析為話題句法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借鑒,但把話題定義為句法成分難免有夸大話題句法特征的作用,而且句法歧義使人懷疑這種歧義的根源在于語言本身還是由分析者設定的理論造成的?
(二) 話題、主語等同說
張新華(2006)認為言語表達包括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事件結構)和受話的交際(對話結構)兩部分,是語言作為人類交際工具的本質體現。人們在使用語言對事件結構進行編碼時具有概況性和整體性的特征,因而一些學者所謂的漢語式話題與說明部分關系“松散”,實際是概括性的體現,火造成損失、消防隊滅火、減少損失沒有得到編碼。
6.那回大火,幸虧消防隊到得早
這種“松散”與“意合”所指相同,是漢語傳達意義的一般特征,詩歌是典型的“意合”表達方式。
事件結構體現了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但對話結構,即說話人的表達策略決定了事件結構的展現形式。如同一個事件,說話人根據表達的需要,既可以把事件結構中的施事,也可以把受事或其它成分作為主語。而許多學者在分析時往往把事件結構與表達結構割裂開,著眼于事件結構則看到了主語,認為主語與謂語動詞有著語義上的選擇關系,話題則否。這實際是把主語與謂語的述謂關系等同于名詞與動詞的論元關系,有偷換概念之嫌。割裂的結果造成了把主語同時包含的兩個屬性作為兩個分別存在的句法實體—主語、話題。
二、韓禮德的語言元功能與話題主位
韓禮德功能語法的核心思想是關于語言的三個元功能,即信息功能、交互功能、事件功能,一個句子具有上述這三種功能,因而有四種不同的結構:
主位是說話人選作信息起點的部分,具有引導聽者理解信息的作用,述位則是對主位的展開;情態包括主語和限定兩部分,限定為主體部分的內容設置時間或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價,主語則表示行為者或信息有效性所關涉的對象;過程、參與者、環境則是對人所感知和經歷的外部世界、事件、經歷,以及內心感受等的語言構造(韓禮德 2014)。韓禮德把主位分為組篇主位、人際主位、話題主位,且主位結構里只能包含一個事件成分,它可以是過程、參與者、或環境。這就是說,句子里出現的第一個事件成分是主位結構的最后一個成分,它是區分主位-述位的標志,這個成分既有事件功能,又有作為信息起點的功能,所以被稱為話題主位。
話題最主要的功能是表示句子所談論的對象,同時,它又限制了述語的表達并幫助聽者理解話語,具有程序意義。根據韓禮德對話題主位的定義,話題主位處于主位結構中,是信息的起始,限制了述位部分的表達,且屬于事件結構的一個部分,具有概念內容,可以成為談論的對象,而組篇主位和人際主位只有程序意義,不具有概念內容,不能成為談論的對象,所以話題主位與話題一致。話題是事件結構的一個部分,那么參與者、過程、環境都有可能成為話題,這就要看說話人把哪個成分作為句子中出現的第一個事件成分。從事件結構自身的性質看,過程的發起者具有認知上的凸顯性,事件結構一般是發起者、過程、承受著、環境,符合事件發生的自然時間順序。但在語言交際中,作為句子中第一個出現的事件成分很多時候不是發起者,事件結構的敘述過程不符合事件發生的自然順序,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信息結構的存在,說話人可以根據上下文、信息自身特點、交際需要等多種因素選擇話題,使同一事件結構在交際時有不同的表達效果,以達到交際目的。下面就以重慶方言為語料對重慶方言的不同話題表現進行分析。
三、重慶方言的話題結構
(一)主語做話題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通常會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語,主語之間可能是同義反復、補充說明甚至不同指的語義關系,因為話題主位是句子里出現的第一個事件成分,而多個主語具有相同性質,所以都屬于句子中出現的第一個事件成分,如
8.國家,國家又下了個文件噻
9.后頭龜兒魯酒,山東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跑到、跑到瀘州去
例8的主語“國家”與“國家”是同義反復,例9中“山東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對“魯酒”進行補充說明,但它們在各自的句子中性質相同,因而這兩個句子屬于多話題結構。
(二)賓語做話題
賓語要成為話題主位,意味著賓語必須成為句子中出現的第一個事件成分,而對于賓語,位于主語前或主謂之間都是第一個出現的事件成分,因為它與主語在事件結構中具有相同的性質,都是參與者,當它在主語前或主謂之間,和主語共同形成多話題結構:
10.但是勒個土地你買也只能使用五十年老
11.我日媽他勒種低級錯誤都可以犯
10是賓語在主語前,11是賓語在主謂之間,主語和賓語共同構成話題主位。
(三)狀語做話題
狀語是對謂語動詞或整個句子起修飾作用的成分,通常表示事件結構中的環境成分,如時間、地點、方式、原因、程度等,當狀語成為句子中第一個出現的事件成分,狀語成為話題主位,如
12.現在勒個社會,一分吧的東西哪買得到哦
13.過去,長壽湖的魚,豆是楞個長條條的
(四)關于漢語式話題
有人認為漢語還有自己獨特的所謂漢語式話題,即當話題不是句子主要動詞的論元,只是為說明部分提供一個“語域”或“語義相關索引”,如
14.糧食,大米最便宜的也要兩塊錢斤嘛
15.那老張噻,他們媽滿五十
14的“糧食”和主語“大米”具有上下義關系,15的“老張”和主語“他們媽”具有所屬關系,這種靠語義關系建立的話題被稱為語域話題。本文認為語域話題在事件結構里仍然屬于“環境”范疇。韓禮德(2014: 313-314)把環境分為程度、位置、方式、伴隨、事件等九大類,其中事件類環境表示“被描述、談到、敘述的內容”。當事件類環境成為話題主位時,話題就是表示事件類環境的名詞短語,由于環境和參與者是不同性質的事件成分,當事件類環境成為話題時,表示參與者的主語不具有話題性。
四、結語
關于漢語話題和主語關系長期以來的辯論實質是由于割裂了同一語言載體的不同內在結構,把話題作為與主語、賓語等同的句法成分處理只著眼了信息結構和事件結構各自的特點,忽略了兩者之間的聯系。韓禮德語言元功能的思想為我們研究不同結構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同一句法成分如主語、賓語,在事件結構中是參與者,在信息結構中既可以是話題主位,也可以是述位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A.K. and 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4th edition)[M]. Routledge, 2014.
[2]Huang, C.-T. J.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M]. Cambridge MASS: MIT, 1982.
[3]范開泰.語用說略[J].中國語文,1985, (6):11-16.
[4]石毓智.漢語的主語與話題之辯[J].語言研究,2001, (2): 82-91.
[5]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6]袁毓林.話題的結構與功能評述[J].當代語言學, 2003, (1): 54-63.
[7]張新華.論話題和主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1): 148-154.
[8]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 [M]. 1968. 呂叔湘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