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漢語典故歷史悠久,能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增加韻味和情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貢獻巨大。本文從“簞瓢陋巷”這一典故著手,追溯其來源,探討這一典故在其后發展中出現的不同變體形式,并對這些變體進行語言學方面的分析,進一步剖析這一典故的意義。
關鍵詞:簞瓢陋巷;典故;溯源;典形;意義
一、“簞瓢陋巷”典故溯源
在搜集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關于“簞瓢陋巷”這一典故,筆者認為,《論語》中關于這一故事的記載,可以認為是其最早出處。
《論語·卷三·雍也·第六》記載道: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簞瓢陋巷”這一典故最初并未以“簞瓢陋巷”的形式出現,而是一直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等形式出現的。據《論語》的記載,這一典故講述的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淵簞食瓢飲,身居陋巷,不愿追逐功名利祿的清貧樂道的事跡。后以此典故形容那些生活清貧、淡泊名利的賢人。 在其后的漫長發展中,一直到了秦漢時期才出現了“簞瓢陋巷”這一典故形式,《法言·二》中記載道:“明乎此, 則知程子云:‘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可見這一典故是秦漢時期才被賦予了“簞瓢陋巷”的形式。
二、“簞瓢陋巷”典形歸類
通過對“漢籍全文檢索系統4.0版”的檢索,并對所搜索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合后,得出了有關“簞瓢陋巷”這一典故的形式共七十一個,大致可以分如下幾類:簞瓢類19個、一簞類7個、一瓢類12個、陋巷類8個、顏回類17個、其他類8個。
三、“簞瓢陋巷”典故意義
(一)歷史意義
由于這一典故是表示一種清貧高尚的情結,所以往往容易引起壯志未酬的騷人墨客的共鳴。從這一典故的發展流變中可以看出,歷代文人都將顏淵看作是賢人,于是出現了關于這一典故的一系列的變體,大都表達了對顏淵清貧脫俗的精神的贊嘆以及對自身郁郁不得志的感嘆。
正是“簞瓢陋巷”這一典故的出現,推動了一系列文學創作的完成,這一典故為后代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如唐代白居易在《閑居貧活計》中寫到“冠蓋閑居少,簞瓢陋巷深。”正是通過對“簞瓢陋巷”這一典故的運用,才有了白居易的千古名句;與此同時,這一典故還為歷史上不少郁郁不得志的騷人墨客找到了心靈的寄托,他們以顏回為榜樣,雖生活清貧,卻不流俗。
(二)現實意義
除了重要的歷史意義外,“簞瓢陋巷”這一典故還具有極其豐富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其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它作為一個典故,極大地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歷史文化的發展帶給了我們許多優秀的典故,“簞瓢陋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地發展,其典形和典義也不斷得到豐富。
四、“簞瓢陋巷”語言學探析
典故的形成和發展與語言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滲透并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面。
(一)語音方面
從上述對“簞瓢陋巷”這一典故及其變體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一典故的典形包含了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形式,并且以四音節形式居多,如“簞瓢陋巷”、“簞瓢顏巷”等。就其最初的形式來看,這一典故是以三音節的形式出現的,如“一簞食”、“一瓢飲”等,這主要與當時的構詞形式有關。上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詞為主,比如“在陋巷”就是“住在偏僻的巷子里”的意思,“在”、“陋”、“巷”分別代表了三個詞,于是構成了一個典形。在其后的發展中,四音節的形式更加符合人們的語音習慣,于是出現了大量的四音節的典故形式。
(二)詞匯方面
從“簞瓢陋巷”這一典故的眾多典形可以看出,一些典形都是在原有的典形的基礎上,顛倒了詞語的順序后形成的,比如“簞瓢陋巷”和“陋巷簞瓢”,“瓢飲”和“飲瓢”等。這極大的豐富了典故的變體形式。
此外,通過對上述眾多的典故形式的觀察可以看出,這些典形的構成是符合漢語的構詞方式的,主要有聯合式、述賓式、述補式、主謂式、偏正式等。例如,屬于聯合式的有:簞瓢、簞瓢陋巷等;屬于述賓式的有:樂一瓢、樂簞瓢等;屬于述補式的有:饑止一簞食等;主謂式的有:回樂一瓢、顏回樂道等;偏正式的有:簞瓢人、顏回巷、陋巷之士等。從這些典故形式可以看出,偏正式的構詞方式最多。
(三)語法方面
典故的一些變體形式往往是由一些典形通過變換詞語的順序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新的詞語構成的,比如“簞瓢人”、“簞瓢生”等的形成與“簞瓢”有著密切的聯系。這體現了漢語語素具有極大的構詞能力。上述典型的形成也體現了語法方面的知識,如:主謂、偏正、聯合、述賓、述補等構詞方式。
參考文獻:
[1]漢籍全文檢索系統4.0版.
[2]方福仁.典故大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陸尊梧李志江.歷代典故辭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
[4]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5]辛夷成志偉.中國典故大辭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羅積勇.用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7]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征[J].古漢語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