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瞿不是媚娘

“哦”的傷害力有多大?網友“葉呆呆”深有體會。她和男友是異地戀,十一假期,她想去見男友,在QQ告訴他,男友只回了一個“哦”,她大怒,提出分手,雖然被男友極力挽回,但從此“哦”成了他們網聊的禁語。
“呵呵”與“哦”等類似詞匯,為何會如此傷人?因為,它們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
你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你如何回應別人向你發出的聲音?這是溝通能力的基本。
很多成年人感覺到,若對方沒有回應或不及時回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許多客體關系心理學家們都講到一點: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并且,幼童獲得回應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里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不僅要回應,而且回應要及時。最新研究發現,若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而媽媽能在七秒內給出準確回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七秒,受挫感就會生出。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么,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呼應。嚴重的社交恐懼癥,極可能都有這樣的背景。
這樣說,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壓力很大。其實,準確回應并不是特別難。一個網友講到她的故事:兒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瞼。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開了。
很多哲學家表達過這一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媽媽回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于是孩子便有了存在感。
如果總是精準而及時,甚至是同時的回應,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
電影《鐵甲鋼拳》,對這一渴望進行了最迷人的刻畫。十一歲的男孩麥克斯,找到了一個鏡像拳擊機器人亞當,最終在拳擊界創造了一系列奇跡。這個機器人,有一個特點,即百分百地按照鏡像的方式,精準地回應麥克斯的動作,這給了麥克斯巨大的快樂。
一個“哦”之所以險些制造了一起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熱情,如同叩在一塊冰冷的石頭上,只得到了一個最簡單的回響。許多人,可以為戀人做一切奉獻,卻給不出情感回應。
我曾見過很多人說話時,每句話的后幾個字,音調會突然下降,變得如蚊子呻吟般難以聽見,于是,和他們對話就變得太累。
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別人,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我們那些關于互動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