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方華
不久前,一位數年未見的好友辭去了在北京的工作,瀟灑地旅游了大半個中國,然后回到故鄉重慶。我前往機場接他,不想見面之后,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嗎?”我愣了一下,然后回答:“我有酒,也有花生米,還可以有牛肉干,但是,如果你說的是關于旅行的故事,那我不想聽。”
因為我覺得,旅行是自己的事。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不安分”的沖動,總想到遠方去看一看,去體驗一番想象之外的生活與風情。就像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最期待的事,就是趁著周末跟父母去幾公里外的鎮上趕場,那時候,一塊錢可以吃一大碗米線,買兩斤米糕或幾個小蘋果,而這些都是我最期待的美味。天還沒亮的時候,市場上的各種攤點就開張了,賣蔑貨的、賣山貨的、賣菜的、賣土雞蛋的……在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里,我拽著母親的衣袖,聽著四里八鄉略帶差異的口音,感覺那就是我所理解的整個世界……
或許旅行的原動力,就來源于這樣一種好奇。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見識,心中所理解的“世界”越來越廣闊,旅行的心,也一發不可收拾——我還曾經給自己定下宏偉的目標: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然后盡可能去看看國門之外的美景與生活……
多年后的我,成了一名旅游地理雜志的編輯,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美景與風情,那種“旅行”的原動力變得愈發強大。漸漸地,我不再滿足于普通游客那樣“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到此一游”,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風貌原始、游客稀少的“非景區”,走進那些沒有經過商業包裝的原生態生活。我試著以一個探索者的身份,去思索旅行的意義,面對貧窮、疾病、災害和破壞的時候,也曾想要貢獻一份力量去改變現狀,但最終發現,我根本就不是發現者,也無法成為參與者,想要推動改變也絕非易事——事實上,我只是一個過客,唯一屬于自己的只有回憶,那就是旅行的故事。
曾經,我也想過和朋友分享我的故事,但我的講述,往往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所關注的內容,往往是他們不屑一顧的;我強調的“精彩”,大多數時候也只換來他們漫不經心的搖頭:“你說的那地方不好玩呀,你怎么不去××呢?”
我想,這就是因為個人關注點不同的緣故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所以,旅行真的是只屬于自己的事,自己定好日期就可以出發,而不是到處求攻略詢問“這個季節哪里好玩”,也不是振臂高呼“那里很漂亮,大家跟我去”。
不久前,在繁華商圈的步行街,我遇見一位奇葩旅行者。我無意中回頭,看到他從垃圾桶里扒拉出兩個礦泉水瓶子,放進自行車把手上掛著的袋子——那可不是普通自行車,而是一輛售價超過兩萬元的專業山地車。再看他車上的一系列裝備,顯然也是很專業,帳篷、軍刀、水壺、手電等一應俱全。也許是我的注目引起了他的感應,他抬起頭對我笑了笑,絲毫沒有尷尬:“你好,請問你知道最近的廢品回收站在哪里嗎?”
當時我手上正好拿著一本當期新刊,而他正好讀過我們雜志,于是就這么奇葩地認識了。他說他從廣西出發,并沒有明確目標,能走多遠算多遠,條件是除了出發時攜帶的必要裝備之外,行程中一切花銷都靠自己掙。所以他已經出來一年多了,才走到重慶,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個城市里打零工、做兼職。最終我還是沒忍住問他,為什么選擇如此奇葩的旅行方式,他說:“這只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覺得旅行就該隨性而為,累了就回家。”
他沒給我講述旅行中那些艱辛的、勵志的故事,我也沒再多問,只是更相信:旅行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出的選擇,也只有自己能懂那一路的精彩。當旅行歸來,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而無需煽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