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蓋斯勒峰擁有“最上鏡山峰”的美譽,而它最美的時刻,是“阿爾卑斯之光”出現的時候,那時,山峰的顏色隨著光線的變化而瞬息萬變,讓人嘆為觀止。
教堂是當地獨特的風景,其風格各異:頂著“洋蔥頭”的淡黃色教堂,洋溢著奧地利風情,而樓體又細又高和尖頂的教堂,則充斥著意大利風情。
一戰初期,多洛米蒂山是結盟的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分界線,雙方在峭壁上建起鐵索道,用于交換情報。但后來意大利倒戈,投入協約國陣營,這里就成了慘烈的戰場。
提到阿爾卑斯山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瑞士,但其實,阿爾卑斯山脈跨越的地區很廣,瑞士、奧地利、意大利、法國、德國、斯洛文尼亞,在這些國家境內,都有阿爾卑斯山的主脈或余脈,并且各具特色。
而隱藏在意大利東北部的多洛米蒂山,景致最是別具一格,是阿爾卑斯山脈最不可錯過的自然風光。多洛米蒂山70%的地區位于貝盧諾省,其余的則位于波爾扎諾自治省和特倫托自治省。
在這里,藍得透亮的天空下,是與白云相融的巍巍群峰。群峰之下,玉帶一樣的公路在山谷丘陵間飄蕩、蜿蜒,串連起茂密的森林和一個個安靜、美麗的小鎮。而教堂是小鎮的標志,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因為有了多洛米蒂山的映襯,別具一番清麗脫俗的味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洛米蒂山還成為意大利與奧匈帝國交鋒的主戰場,遺留至今的軍人墓地、堡壘和露天軍事博物館,仍在默默地講述著那些烽火往事……
白云石上的“阿爾卑斯之光”“最上鏡山峰”和“南蒂羅爾珍珠”
據地質學家考證,大約2.5億年前,多洛米蒂山還安靜地沉睡在海底,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它慢慢地浮出水面,并不斷上升,最終成為了如今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群。
多洛米蒂最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山體本身?!岸嗦迕椎佟痹谝獯罄Z中意為“白云石”,實際上,這一山脈主要是由白色的石灰巖構成。多洛米蒂山的海拔不算太高,但山脈連綿,形態各異的奇峰構成的美妙絕倫的山景比比皆是。由于受到侵蝕作用的影響,山脊呈鋸齒形,山谷深邃,山峰多陡峭巖崖。獨特的山體結構,使得多洛米蒂山成為眾多旅游者心中當之無愧的世界最美山峰群,正因如此,多洛米蒂山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除了冬天,多洛米蒂的山峰一般沒有積雪,但是,幾乎寸草不生的白云石構成的山峰一年四季都呈現出雪一樣的白色,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每當破曉時分,晨曦微露,灰白色的山峰便被日出前的朝霞染成暗紅的顏色,接著漸變為粉紅、金紅,等到太陽完全升起,才顯出原本的色彩;日落時,山峰又從金紅漸變為粉紅、暗紅,直到消失在黑暗里,這種現象被當地人稱為“阿爾卑斯之光”,多洛米蒂山正是因為這種神奇的光芒聞名于世。
蓋斯勒峰是多洛米蒂山最負盛名的山峰之一,也是歐洲各國旅游雜志封面的??停瑩碛小白钌乡R山峰”的美譽。觀賞蓋斯勒峰的最佳地點,是在山峰腳下的福納斯山谷,古老的圣瑪格達萊納小鎮就坐落在這里。在小鎮隨便找個角落坐下,身邊是綠草如茵的谷地,近處是樹林茂密的小山丘,再遠一點,氣勢磅礴的蓋斯勒峰就屹立在眼前。不同的時間里,蓋斯勒峰展示出的魅力也不盡相同:天氣晴朗的時候,藍天下的峰體輪廓特別清晰,在陽光下呈現出灰白的顏色;如果云影擋住了陽光,山峰也隨之變成暗淡的灰黑色;在陽光照射不到的背陰處,則變成了冷峻的深黑色。不過,最美的時刻,還是“阿爾卑斯之光”出現的時候,那時,山峰的顏色隨著光線的變化瞬息萬變,讓人嘆為觀止。
山腳下的福納斯山谷沾了蓋斯勒峰的光,也時常登上旅游雜志的封面,被稱為“南蒂羅爾珍珠”。福納斯山谷深邃、綿長,在白雪皚皚的冬季,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滑雪場之一。等到積雪消融,春天來臨,色彩繽紛的鮮花開滿山谷,空氣中飄浮著浪漫快樂的氣息,置身其中,你會有“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幻覺,所以,春季的福納斯山谷也成為徒步旅行者和山地自行車愛好者的天堂。
如果說蓋斯勒峰是多洛米蒂山最具代表性的山峰,那么,三連峰則是辨識度最高的山峰。顧名思義,三連峰是由3座相連的山峰組成,這3座山峰的高度錯落有致,就像人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一樣,直直地伸向天空。其中,最高的中指峰海拔2999米,是阿爾卑斯山脈最難攀登的巖壁之一。
風格各異的教堂和城堡奧地利和意大利風情水乳交融
多洛米蒂山不只有雄奇的峰巒、秀麗的山谷,在隨手拍張照片就可以做明信片的如畫景致里,隱藏著太多的驚喜,比如散落在山谷里的那些造型別致的教堂,就是獨特的風景。
在蓋斯勒峰腳下,福納斯山谷中的圣瑪格達萊納小鎮上,就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教堂——圣瑪格達萊納教堂。這座教堂很容易找到,因為它有著高高的尖頂鐘樓,十分醒目。小鎮人口不多,常住居民只有300多人,所以教堂的規模自然也就不大,盡管如此,教堂內部的裝飾仍然流光溢彩,透著低調的華麗,顯示出小鎮居民對上帝的虔誠。背靠蓋斯勒峰,面臨福納斯山谷的天賜美景,無形中大大提升了教堂的顏值和名氣。
而在距離圣瑪格達萊納教堂僅數公里之處,圣約翰教堂安靜地矗立在山丘腳下。同樣背靠峰巒、面臨山谷,有著相同的圣潔和莊嚴,但卻各具特色:圣約翰教堂的鐘樓,頂著一個圓形的“洋蔥頭”。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洛米蒂山區,每一所教堂的風格都略有差異,但從鐘樓或尖或圓的頂上,便可以判斷出小鎮居民的身份:頂著“洋蔥頭”的淡黃色教堂,一般屬于奧地利風情的小鎮,而意大利風情小鎮的教堂,則多像圣瑪格達萊納教堂那樣,有著又細又高的樓體和尖頂。這是因為在1918年之前,這片地區都是奧匈帝國的領土,奧匈帝國戰敗后,這一帶才劃歸意大利版圖,所以這些教堂兼容了奧地利和意大利風情。不僅如此,這里的居民還同時使用德語和意大利語,在當地政府的官方網站上,以及巴士站、火車站等公共場所,都用德、意兩種語言進行標示。
多洛米蒂山區的教堂是靜謐而安詳的,它們或藏在小鎮里,或矗立在山腳下,靜靜地守護著美麗的山谷。這些教堂沒有輝煌的歷史,也沒有宏大的規模,有的甚至只有十多平方米,僅僅只有一座鐘樓和一個小小的禮拜堂。有時,神父和虔誠的信徒們干脆就在教堂外的空地上做禮拜,以天為廬,以地為席,在峰巒腳下,在山谷之間,唱起簡單而圣潔的贊美詩。
守護多洛米蒂的除了教堂,還有眾多雄偉的城堡。在多洛米蒂山脈西面最大的城市波札諾,就分布著多達40座城堡。從12世紀開始,統治這里的貴族們就在高處建造城堡,一是為了顯耀家族的勢力和財富,二是為了安全——如果戰爭爆發,這些城堡就成了家族最后的堡壘和藏身地。由于歷史原因,這里的城堡也與教堂一樣風格各異,日耳曼文化和意大利羅馬文化在此水乳交融,顯現出獨特的魅力。
懸崖上的鐵索道一戰時期的烽火往事
今天的多洛米蒂,景色秀麗,氣氛祥和,被稱作“阿爾卑斯的后花園”,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被戰火肆虐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當年,多洛米蒂山是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分界線,雙方本來是盟軍,但后來意大利倒戈,投入協約國陣營,于是這里成為兩國交戰的主戰場,雙方在此前后投入了數十萬的兵力,戰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戰爭初期,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曾經是盟軍,雙方依靠這里鋸齒一樣的高峰和陡峭的山壁,建立起了秘密交換情報的第一戰線。在這樣陡峭的山間修建交通系統,普通的登山步道根本無法實現,為了保證士兵的安全和情報快速傳遞,士兵們在山壁一側釘入螺栓,拉起鐵索,必要的地方還安裝上金屬腳蹬和梯子,建起了多條長距離的鐵索道,幾乎貫穿了整個多洛米蒂山脈。這些鐵索道使士兵們能夠僅僅依靠兩個登山扣、一根纜繩,在離地面上千米的懸崖峭壁間往來自如,完成傳遞情報的任務,有的士兵還趁著黑夜通過鐵索道下山與親人見面,紓解心中的牽掛。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我們只能從留存在多洛米蒂山間的種種戰場遺跡,去想象當時戰爭的慘烈程度。
所有遺跡中,保留得最完整的是鐵索道。失去軍事用途的鐵索道,現在成為徒步旅行和攀巖愛好者的好幫手。即使是攀巖新手,也能借助鐵索道攀援到山頂,將多洛米蒂壯美的景象盡收眼底。普通人要想走完全部鐵索道,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所以,這些索道沿途設立了大量棚屋,供人們歇腳。
作為戰爭紀念物的,除了遍布山脈的鐵索道,還有戰火留下的傷痕。戰爭結束后,人們將雙方死亡士兵的遺體集中入殮安葬,還將戰場遺址原樣保留了下來。那些懸崖峭壁上的掩體、工事、碉堡、鐵絲網,百年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又在百年歲月里被風霜一點點侵蝕甚至坍塌,宛若一座座沉重的紀念碑,默默地述說著當年戰爭的殘酷。而意奧雙方的戰場,甚至還延伸到多洛米蒂山脈主峰馬爾莫拉達峰下亙古長存的冰川上。這片戰場被堅冰白雪隱藏了半個多世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隨著氣候變暖、冰川退縮,當年戰死的士兵以及修建在冰川內的軍事工事,才一點點露出真容,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