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月
在《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牧野洋洋,檀車煌煌……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大意是:在廣闊的牧野,檀木兵車氣勢雄壯……輔佐武王討伐殷商,到黎明之時,肅清寰宇。
詩中描繪的正是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但由于年代久遠,歷史學者都不知道它究竟具體發生在何年,直到一件青銅器的出現,才解開了這個謎題。
這件青銅器就是西周利簋(guǐ),于1976年在陜西省臨潼縣零口鎮出土。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上半部為圓形鼓腹,腹內鑄有銘文,兩側均有獸形耳,獸形耳上還有垂珥;下半部為方形底座,造型莊重沉穩。利簋的腹部以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獸面紋(又稱饕餮紋)裝飾,獸面巨睛凝視,森嚴恐怖。
那什么是簋呢?簋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是盛裝食物的器皿,同時還是進行祭祀的重要禮器,如果發生國家大事,古人還會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青銅器上,作為永世流傳的寶器,這件利簋上面的銘文,就與商王朝的滅亡有關。
關于商王朝滅亡的時間,《史記》有載:“甲子日,紂兵敗。”《韓非子》中也記載:“戰,一日而破紂之國。”人們把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爭稱為“武王伐紂”,因為戰爭發生在牧野,史稱“牧野之戰”。牧野之戰后的第八天,周武王犒賞參戰將士,他把一些銅料賞賜給手下的一個小官——利,利得到賞賜后感到非常榮耀,便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紀念的寶器,由于它是利所鑄造,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利簋”。
在利簋的底部有32字的銘文,其中寫道:“武王征商,隹(惟)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說,周武王征伐商朝時,在一個吉利的甲子日清晨,出現木星上中天的天象,于是,武王戰勝紂王……在利簋出土前,很多學者認為,紂的國力強大,不會是一日之內兵敗的,因此《史記》中的記載不準確。利簋出土以后,銘文中清楚地記載了“甲子”日,武王征商,并在一日內取得了勝利的史實,與《史記》的記載相吻合,證實了《史記》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利簋的鑄造者也是牧野之戰的參與者,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利簋銘文提到的“甲子”日正是牧野之戰的時間,專家們也通過對天文學的推算,終于把武王克商的年代鎖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破解了牧野之戰的時間之謎。
西周利簋不僅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也成為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實物見證。2002年,利簋被確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