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沂
冬日正是進補時。對于進補,有許多講究。在藥物、食材的選取以外,還要弄清楚補什么,怎么補。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吳維城表示,進補不一定就是大補,還有溫補、平補和清補;而辨清體質才進補,看看是補氣、補陽、補血,還是補陰。
冬季進補:以滋陰養陽、調補氣血為主
冬季氣溫低,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亦相應下降,人的食欲增加而活動量又相應減少,容易吸收和儲存營養物質,是調理身體的好時機。所以有“冬季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此時進補可預防和減少冬季及來年春季疾病的發生。
在中醫四季養生的學說中,從五臟調養角度講,冬季進補的原則是“補腎養陽”為主,適當佐以養肝健脾、調理心肺,可使氣血運行順暢。吳維城指出,這個季節適當進食一些滋養強壯溫養陽氣(尤其是脾腎陽氣)、調補氣血的食品,能使體質強化,且能補充夏秋季節消耗的體能,使精力充沛。
食補選材:并非名貴食材才是進補
有人以為,冬天進補,要選人參、冬蟲夏草、鹿茸等大補藥材,或者海參、鮑魚、鱷魚肉等名貴食材。其實,進補并不是指非要用名貴藥材,應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選擇溫補、滋補、暖胃、行氣等食藥材——
滋腎養陰類:杞子、沙參、玉竹、淮山藥、百合、蟲草花、石斛、桂圓肉。
溫腎補陽類:肉蓯蓉、杜仲、核桃、花生、蓮子、巴戟天。
行氣健胃類:老姜、陳皮、芡實、胡椒、紅棗。
暖胃益腎類:雞、瘦肉、鴨肉、兔肉、牛肉、羊肉、狗肉、田雞、黃鱔、豬腰、蝦等。
養腎固精類:海參、生曬蠔、花膠、鮑魚、沙蟲干、瑤柱等。
進補建議:不同體質不同進補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特別怕冷,特別是在冬天怕冷癥狀表現更為明顯,而有部分人又特別容易上火,一吃火鍋,馬上咽喉痛、口腔潰瘍、便秘發作。吳維城表示,這都與個體體質情況不同有關系。所以,冬季進補要根據體質情況而采取相應的食療進補。
根據中醫的理論,人一共分為以下九大體質:
正常體質——健康人群
表現:體力強壯,面色潤澤,思維敏捷,眠食均佳,二便正常。
建議:此類人群不必過于滋補,正常飲食調理即可。
陰虛體質——常熬夜的人
表現: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口咽少津,便干尿黃,喜冷怕熱。
建議:養陰清潤的方法調理。如沙參、玉竹、馬蹄、石斛等煲瘦肉湯;或選滋腎養陰類藥材,比如杞子、沙參、玉竹、淮山、百合、冬蟲草、蟲草花、石斛、元肉等,取兩三種與肉一起煲湯。
陽虛體質——手腳冷的人
表現:面色淡白,體胖畏寒,口淡便爛,喜熱怕冷。以女性多見。
建議:溫養助陽的方法調理。如姜棗煲羊肉;或選肉蓯蓉、杜仲、核桃、花生、蓮子、巴戟等溫腎補陽類藥材來煲湯。
氣虛體質——氣短聲低的人
表現:面色蒼白,健忘多汗,納呆乏力,多見于老年人。
建議:益氣固氣的方法調理,如北芪、黨參、淮山煲肉湯。
血虛體質——頭暈心悸的人
表現: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失眠多夢,不耐勞作,老年人或部分女青年常見。
建議:補血養血的方法調理,如杞子、蓮子煲肉湯。
陽盛體質——年輕力壯的人
表現:聲高面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小便黃,大便熏臭。
建議:瀉火泄熱的方法調理,如白蘿卜、生菜、白菜、霸王花、菜干煲肉湯。
血淤體質——面色晦滯的人
表現:面色晦滯,嘴唇色暗,肌膚干燥。老年人多見。
建議:應以行氣活血的方法調理,如木耳煲雞或木耳煲瘦肉。
痰濕體質——肥胖易倦的人
表現:虛胖易倦,嗜睡懶動,口中黏膩,大便溏爛。
建議:化痰祛濕的方法調理,如淮山、生薏仁、芡實、煲瘦肉湯。
氣郁體質——多愁善感的人
表現:面色蒼暗,精神郁悶,精神郁悶,沉默寡言,胸悶不舒,時欲嘆息。常見于女性或老年人。
建議:理氣解郁的方法調理,如陳皮生姜煲雞或鴨,或多吃些淡水魚類,如用姜、蔥、蒜、陳皮等蒸燜四大家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