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很多人每年都會做一次健康體檢或防癌體檢,但是,對體檢報告中“白細胞減少”的結果及醫生的建議都不太重視。如白細胞計數低于4.0×109/L,醫生會建議復查。如復查仍低時,會建議看血液科,必要時進行骨髓穿刺,做骨髓細胞學檢查。臨床發現,正因為有人忽略這些建議,沒能進一步檢查而造成慘痛后果。
【臨床案例】
案例一:59歲的王先生,半年前進行健康體檢,血常規化驗發現,白細胞減少為3.0×109/L。醫生提示他,半個月后一定要到醫院去做血常規復查,并用文字提示在他的體檢報告單上。王先生沒當回事,他不相信自己有病,同時也有害怕的顧慮。半年后,無誘因情況下,王先生出現頭暈乏力、肢體酸軟、發熱等癥狀,到醫院經化驗血常規,進行骨髓穿刺,做骨髓細胞學、免疫分型等檢查,最后診斷為急性髓性白血病(低增生性,老年患者多見)。
案例二:50歲的朱女士,半年前驗血發現白細胞減少為2.6×109/L,因工作忙,沒有復查和服藥,近來感到疲乏無力、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消瘦,到醫院全面檢查,經過乳腺鉬靶X線、B超、CT及腫瘤標志物等檢查,最后診斷為乳腺癌。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持續低于4.0×109/L,稱為白細胞減少癥,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減少。
臨床上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有:1.感染所致:①細菌性;②病毒性;③立克次體病;④原蟲;⑤所有嚴重感染。2.電離輻射、環境污染、磁場等。3.用藥所致。4.某些非感染性疾病。5.某些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等。
白細胞減少的病因多,但其發病機理基本類似,可能是白細胞生成障礙、破壞過多、分布異常或3種原因混合存在。
如白細胞減少為3.5×109/L以下,可遵醫囑服藥。一般因病毒或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經兩周至一個月治療,基本可回升到正常。否則,必須到血液專科就診,查明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提前干預。切忌自行購藥、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