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亮
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由于各種壓力的原因,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于是在不經意中身心的健康便會亮起“紅燈”。其中不少人長期身體不適,總感覺肌肉緊張、皮膚干燥瘙癢、心率加快、血壓增高、心率失調、呼吸困難、腸胃紊亂等,但去醫院檢查卻往往查不出明顯的病變。這種狀態就有可能是心理障礙所導致的軀體癥狀,所遺憾的是當事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久而久之精神和肉體備受折磨,使他們無法自拔,并越陷越深。
我們為什么會焦慮?
不可否認的是,總是有些因素讓我們焦慮:工作方面:人際關系緊張,競爭激烈,職業期望受挫等;生活方面:戀愛受挫,孤獨,苦悶,家庭經濟拮據,孩子撫養困難,子女教育困難,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夫妻分居或離婚等。這些壓在心頭的負擔,讓我們處于焦慮狀態之中,長此以往難免情緒低落、抑郁失控,以致形成心理障礙。不僅在年輕人中由于工作或人際關系、情感問題導致心理問題或障礙,現在許多老年人,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現在老年人對生活期望值增高,都希望活得長、活得好,對健康特別關注,也會造成所謂的“健康壓力”,整天擔心身體健康、疑病而導致心理問題或障礙;另外的原因就是退休在家,如果無所事事,孤獨苦悶,或者帶孩子、操心也容易憋出“心病”。
焦慮抑郁能查出來?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目前,很多患者到醫院,覺得自己哪里不舒服就去看哪個科,比如胸悶就去心內科,頭痛就去神經科,腸胃不舒服就去消化科,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諸多的身體不適,很可能是心理障礙引起的。
因此,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從心理角度及時去識別并給予對癥治療,那么內在的病因就永遠得不到解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心理障礙表現形式只是情緒不佳、多思多慮或心煩意亂、緊張不安、擔憂害怕等精神心理問題。但在心理障礙的早期,大多數患者可表現出各種各樣身體多部位系統的不適癥狀,比如遇見一件心煩的事我們就會說:我胸悶,碰到了一樁頭痛的事。雖然是情緒的問題,但引起的這些癥狀卻客觀存在,即心理障礙的軀體癥狀化。它是個人的或社會的壓抑所致的一種表現,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轉移和替代。換言之,訴說的是軀體癥狀,表達的則是社會、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這種早期軀體癥狀階段的心理障礙不能得到有效識別和及時治療,那么就有可能發展成焦慮抑郁。
許多心理障礙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焦慮抑郁。我們通常把易患的心理障礙從輕到重分成4個階段:先是軀體癥狀障礙,以后是焦慮,再后來是焦慮抑郁,最后是抑郁。就像感染,先是感冒,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會變成肺炎,而肺炎再沒有看好就會變成菌血癥,再沒看好就會發展到敗血癥。相對于容易治療的早期階段的感冒,此時的治療顯然就困難得多。但問題是在心理障礙早期發生軀體癥狀障礙的階段,就如同“感冒”的早期階段,許多患者,甚至是醫生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癥狀是心理障礙,僅僅把這種癥狀當成軀體器質性疾病來治療,這樣就很容易錯過治療的有利時機。
有鑒于心理障礙已經成為綜合醫院最常見的疾病,又往往漏診誤治,一些醫院開展了心理障礙的篩查工作,即患者住院時,除了給他量血壓、測體溫等基礎的檢查,還引入PHQ-9、GAD-7以及軀體化癥狀自評等心理測試量表,用來評估患者有沒有不良情緒和心理障礙,結合臨床其他檢查數據,來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這么一來,我們就能很好地分清楚患者的癥狀,到底是心臟病引起的,還是心理障礙引起的。當引起患者不適的真正病因查出來后,就能夠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就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痛。
大眾對心理障礙認識存在誤區
首先,不愿意面對心理疾病或障礙。比如,我接診過的一位老太太,當我告訴她,她的心臟病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時,老太太及其4個子女都不認同我的診斷。言辭中所表達的意思是:心臟病看不好就推托是心理疾病。我想,很多患者和其家屬都會有這樣的認知。并且總認為心理疾病是性格脆弱的表現,是意志力不夠堅定,是瘋子,有病恥感,“心理疾病=精神病=神經病”。其實,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對心理疾病的錯誤認識。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80%~90%的抑郁癥患者因為對疾病的認識不夠未曾就診。即便被醫生診斷出抑郁癥,患者愿意接受治療的人數也不到10%。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障礙的“病恥感”在作怪。
其次,對于健康的壓力。現代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對于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過度關注身體健康。現在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雜志,養生的節目特別受歡迎就是這個道理。他們總是根據節目里“專家”的說法來對照自己,并越找越有問題。許多老年人家里保健品堆積成山,希望通過這些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來保持他們的健康,也是這個原因。過度擔心健康的結果就是覺得胸痛就可能會心肌梗死,頭痛就可能是腦腫瘤等,聽說高血壓會腦溢血的,又受到恐嚇,血壓就更加高了。在這里對于健康過度關注的壓力反而成為導致心理障礙的導火索。
強化心理健康意識
隨著政府部門、媒體及各界的大力宣傳,抑郁癥等常見精神疾病的認知情況,在中國有了逐步好轉,但是“患者不自知,醫生難識別”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我們可能看見別人得這個病,是什么樣子。但是自己出現這方面的問題,卻意識不到,或者不愿承認,或者雖然知道,但是不知道應該怎么應對。
這就提醒我們,除了必要的醫療資源要跟上之外,對于患者的教育更是迫在眉睫。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媒體訪談”、“科普經驗交流會”等形式的科普活動,定期為公眾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導,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專業的診療指導。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潛在的心理疾病患者懂得,如何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好預防工作;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化解不良情緒和心理不適;如果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合并軀體癥狀,應及時咨詢醫生,予以針對性治療。
只有讓每個人都學會面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全社會形成關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氛圍,我們才能勇敢面對焦慮,讓心靈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