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成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歷史記載,圣人孔子73歲去世。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以每十歲為人生的一個階段。這里,不談孔子一生的事跡,一生的使命,一生的傳道過程,而從人體氣血盛衰的角度來談孔子的一生,反映孔子一生的身體、心靈變化過程,其實這也是所有人的身心的演變周期。不同的生命階段、生命周期應該怎樣養生?讓我們看一看孔夫子提出的“人生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三戒”是孔子根據人生三個階段不同的身體氣血特點,提出的養生基本原則,概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該如何養生,其主要內容是:
少之時,戒之在色
少年時候,養生的重點在于保精。此時,血氣沒有平穩,要戒色,也就是要戒房事。少年身體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此時過早、過頻地進行性生活,會大傷身體的元氣,容易身體虛弱,或變生很多疾病,甚至早衰。
孔子說的少年戒色,不僅僅是性的問題。少年對世界的觀察,除了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對社會經驗缺乏,導致對人間百態辨別不清,年少的輕狂易導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少年如能辨別大千世界各種顏色,實乃人生一大進步。這就需要對少年進行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少年強,國家強;少年健,國家健。如何對少年進行包括性和全面的人生觀教育,乃是國家之根本。少年立大志,不沉溺于玩樂,才能辨別世界的主流,才能夠按國家需要的方向去發展,為成才奠定基礎。
其壯也,戒之在斗
壯年以后要注意養肝。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中年五臟氣血衰落就是從肝開始。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要戒斗,不要爭強好勝,不要動不動就發怒,因為發怒容易傷肝。人到中年,應盡量不發怒,保持樂觀的心情,以保證肝臟氣機的調達。
孔子所說的“斗”不是人們常見的斗毆。中年人社會經驗豐富,已經有了相當的閱歷,中年人之間的斗更主要的是暗斗。這種斗往往比街頭斗毆更厲害,不僅消耗雙方的腦力,更有可能破壞業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會環境,也可能給下一代產生不好的影響。寧靜致遠、淡泊名利。這些話主要是對中年人說的,希望能夠幫助中年人平靜心態,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將精力集中在相互暗斗之上。
其老也,戒之在得
老年的時候,血氣開始衰落,要戒貪得無厭,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養心。《黃帝內經》說,60歲心氣開始衰落。人不能抗拒身體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老年人人生閱歷豐富,憑借自己的經驗可以得到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綿里藏針,可以利用年輕人之無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但是,這些都是令人不齒的。年紀雖然是老人的缺項,但是也是贏得尊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應該幫助、教育年輕人,這樣的老人即便沒有得到什么,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偉大的。孔子因有七十二賢弟子,才能傳播自己的偉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么中國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沒有傳承的可能。將自己的思想和經驗傳承給年輕人,從表面上看沒有得到什么,但是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因為身體衰老不能給社會盡力,那么幫助年輕人也算是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奉獻。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戒色需要年輕人自己樹立遠大理想,同時也需要年長的人幫助;戒斗需要中年人心平氣和、相互協作,需要個人進行內心的修煉;戒得需要老年人改變自己的思想,幫助別人實現人生價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會價值。總之,影響人生發展的因素很多,要想實現人生的理想,除了個人不斷地修煉和奮斗之外,還需要“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