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今
當代教育史上,中國曾數十年間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適齡學生使用同一套教材,這便于統一教學進度和檢查教學效果。但毋庸置疑的是,產生的問題也很多。試想地域不同,學情不同,學生的未來需求不同,一套教材怎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新課標倡導因材施教,出現多種版本教材可供選擇,使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革成為可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實際上就要求教師要著力于區域性和個性的基本要求,對國家課程教材進行合理的校本化改良,形成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不斷完善,實現增殖。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從有效教學、教學相長的視角審視現行各版本語文教材,發現它們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但大多是面向社會平均水平的普適性教材,與我校培養文科基礎寬、厚、實的高質量文科生的目標要求尚有一定距離,因此,產生編寫一套側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且適合學校學生學情的語文教材的訴求。
一、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建設基本概況
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建設,不僅要以國家課程標準為絕對指導,還應以一本通過國家審定教材的知識框架為框架,結合學校自身的師生特點和教學目標,進行增、刪、調、改、編,并不是為了張揚個性完全另起爐灶。如果那樣,只能算是新開發了一個校本課程,而不能算作國家課程校本化,合法性也將受到質疑。
我校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該區使用京教版語文教材,因此我們編寫的校本化教材大體遵循京教版教材的知識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便于同西城區教學保持相對同步,教師可參加區集體備課和開設研究課,有利于教師成長;二是便于學生參加區統測統練,以進行橫向比較;三是京教版教材以學科信息平臺的使用為基礎,理念有其不可忽視的先進性。這不僅是學校課程探索、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甚至可以說是當今教育方式的變革趨勢。
二、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建設的有益嘗試
通觀比對現行各版本語文教材,我校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借鑒互文性理論,對相關篇章進行單元重組
互文性理論認為,文本的創造及其意義的產生依賴文本的共生性語境和不同文本間意義的參比。僅憑單一文本,不能完整地解釋文本自身的全部意義;文本自身往往要通過參照其他文本的內容表述來獲取意義,進而形成意義的增殖。雖然現行各版本教材也是按單元組織的,但在編排時主要注意的是篇章手法的相似性,對篇章內容、主題關聯度的關注不夠。
實踐證明,內容主題的相關性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為此,我們在不破壞京教版教材框架結構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內容、主題等方面具有較高相關度的篇章組合在一個單元,便于學生比較閱讀,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將《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組成“我看秦政得失”單元,將汪曾祺美文一束編為“花香水影汪曾祺”單元。
2.著力于作文教學系統化的探索
當前各版本語文教材對寫作的關注力度均不足,多是一兩個單元后附一兩頁紙的講解,外加一道文字題。中學的教學實踐中,也是多作文訓練、少作文教學。所以,我們認為在將國家課程校本化之時,如能豐富完善寫作內容,摸索出一套能指導學生寫作學習的方法,功莫大焉。而且,我校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均有較深的研究領悟,指導學生參加各種作文大賽,成績顯著,每年均有數十位學生的作品被公開發表。其中,5位教師有公開出版作文教學著作的經歷。這是一筆巨額財富。因此,我們組織教師對這些寶貴經驗進行初步梳理,整合成寫作教材,分記敘文指導和議論文指導兩大部分,共20章。雖稍顯粗糙,但初步實現了作文教學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成系列。
3.注重與學校活動相配合
教學理論認為,最好的學習是將知識與生活環境結合的學習。如果教學內容能與學校實際活動相聯系,就能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比如,我校有“登頂曉天下,禮圣遇文心”泰山祭孔活動,在相應學期適當單元,我們恢復了傳統名篇《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記》。這看似是不大的變動,但對學生有效參加學校文化活動,是極大的幫助。反過來,學校活動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也能體現我校寬、厚、實的特點和有效教學理念。
4.嘗試增設自主組元單元
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可以在教材的整體框架下,以教學目標為原點,以自身素養和特長為半徑,為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學科視野。同樣,一群優秀的學生也可以以學習目標為原點,以特長愛好為半徑,組織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內容。這符合教師不是教材的盲目執行者、學生不是教材的盲目接受者的新課標理念。
本著這個原則,我們在選修二到選修四的三個模塊中,通過選文整合壓縮,各空出一個教師學生自主選文單元,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需求結合自身愛好專長自主組元,借以彰顯任課教師的視野、功底與思想,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這也讓本套教材在共性中有個性。
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不僅要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還要注意多方挖掘學校資源優勢。以我校為例,我校文科實驗班是經國家教委批準設立的,有20余年的教學歷史,出現了一批批文科專業人才,所以在單元閱讀導引中,邀請歷屆文科實驗班的優秀學子來完成。他們有親身學習經歷,有對學校教風的直接體會,撰寫的導引貼近學生需求,很受歡迎。
另外,我校與各所師范大學、市區教育學院聯系密切。在閱讀導引中,我們還會外請許多一流專家幫助揣摩、推敲或撰寫,對學生的指導更高位。為使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成為一泓活水,在教材裝訂上,我們采用活頁形式,便于教師根據學情與教情隨時進行增刪。
雖然我校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的編寫工作已初步完成,并開始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嘗試輔助國家課程教材(京教版)使用已達5年,框架體例均相對成熟,但我們并未停止改革探索的步伐。結合時代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師生需求,今年入學新生使用的語文校本教材必修一中嘗試加入31個二維碼,共計31節微課。這些微課將教師最有心得、最為精彩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供學生預習、復習及深入思考使用,達到優質資源共享的效果,很受好評。
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5年前,我們編寫的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在語文教育界可能算是孤品,而今天已有不少學校在不同程度地探索著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成績。這也鞭策著我們要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改革中揚鞭策馬,與時俱進,編出特色。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