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王卉
偶爾迷茫的王老師(以下稱王老師):周博士,您好。我們剛開完教職工大會,學校領導在會上反復強調教師平時對學生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多鼓勵、肯定學生,少批評、懲罰學生,更要杜絕體罰。我正琢磨該如何落實呢。
未必正確的周博士(以下稱周博士):“以正面教育為主”的確是現在流行的主張,禁止體罰學生更是國家的明文規定。您琢磨出什么好辦法了嗎?
王老師:還沒有,您有什么建議嗎?
周博士:建議沒有,估計冷水會給您澆一頭。
王老師:為什么?
周博士:打個比方來說,表揚、鼓勵和否定、批評,就好像一個人的兩條腿,兩條腿一樣長,走路才走得穩。為什么好好的兩條腿走路,非要變成“以一條腿為主”呢?
王老師:也許是因為在有些專家看來,否定式教育效果不好,甚至已經拖了教育的后腿。
周博士:真的是這樣嗎?您想想,歷史上關于否定式教育的經典警句似乎比正面教育的還多,比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恨讀書遲”“頭懸梁錐刺股”等。
王老師:似乎是這樣,但那都是過去的方法了,現在我們倡導的是快樂學習、激勵性評價。
周博士:那也不一定。幾年前,兩位香港的學者專門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否定式教育”是適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而且多數學生和家長對此也是持認可態度的。
王老師:這項研究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批評或懲罰學生,很容易變成對學生的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心罰,容易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
周博士:雖然學術界一直也都在提變相體罰,可究竟什么是體罰,什么是變相體罰,什么是心罰,目前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界定,結果導致一些原本正常的否定式教育,像批評、懲罰等,反倒變得不正常了。
王老師:這個怎么說?
周博士:比如說,以前學生犯錯了要接受懲罰,但懲罰必然會作用在學生身上。打吧,那叫體罰;于是教師學聰明了,改為罰寫作業、罰做衛生,結果成了變相體罰;于是教師再學聰明一點,也不懲罰了,改為批評,可任何批評的言詞都是作用于學生心理的,但只要學生心理上接受不了,覺得“很受傷”,那就變成了“心罰”,甚至被說成是對學生的侮辱和傷害。此前我看過一則報道,有位教師批評一個學生最近不夠認真、上課也沒有以前專心,結果學生說“傷自尊”了,家長還來學校交涉了半天。所以現在的局面是,學生做得好可以得到表揚和肯定,做錯了卻不可以批評和懲罰。
王老師:您覺得,否定式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周博士:如果學生做得好,可以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如果學生做錯了或者做得不好,那就得通過批評、懲罰等手段幫助學生轉變行為方式。
王老師:或許您是對的,批評和懲罰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也是可以采用的。您覺得,應該如何進行批評和懲罰,才能既起到教育效果,又不至于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呢?
周博士:我覺得應該重視批評和懲罰的技巧。“因材施教”的內涵不僅僅是要“因材上課”,而且要“因材鼓勵”“因材批評”“因材懲罰”。這需要教師總結經驗,比如,什么樣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不至于傷害學生的自尊;什么樣的懲罰方式能夠達到教育效果但不至于讓學生反感。這些策略和技巧應該通過教師培訓加以推廣,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目前的教師培訓似乎只告訴教師如何表揚和鼓勵,卻并沒有告訴教師如何批評和懲罰,而教師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后者。
王老師:這說明那些培訓專家并沒有像您一樣意識到“否定式教育”的積極意義,還是在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希望專家們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批評和懲罰,再來給一線教師進行培訓。非常感謝您的指導,我有問題再向您請教。再見
周博士:您客氣了。再見。
(作者單位:1.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2.廈門英才學校)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z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