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計生政策推行30多年后,正在身邊成批孵化的未來中國主流家庭的普通樣本。向下,來自家族的傳統觀念和年輕家庭的脆弱常將他們置于傳承和撫養的兩難境地;向上,“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又讓他們難荷重負,甚至將來一對夫婦最多要面對12個老人的贍養壓力。
在2013年的國慶七天長假,29歲的鄒向陽和27歲的梁雪吵了一架:當著3歲半女兒的面,孩子的爸被孩子的媽甩了一耳光,隨后是三天的冷戰。對租住在武漢徐家棚、同為80后的這對年輕夫婦來說,近一年來,類似的冷戰幾乎每隔一段日子都會爆發。雖然每次他們又很快和好如初。
這一次,和家里的兩位老人“被氣走”有關。國慶節前夕,鄒向陽的父母從湖北荊州趕到武漢。一到武漢,兩位老人便把兒子兒媳拉到一處,認真地和他們談起此行的主要目的:讓兩人趕緊再生個孩子。但小兩口并沒有明確表態。當然,矛盾的爆發由一些居家瑣事引起,譬如梁雪幾天來吃完飯從沒主動洗過碗,婆婆帶孫女的時候不小心讓她摔了跤磕到牙齒——但鄒向陽認為,核心矛盾還是兩代人心里一直有疙瘩。
2009年,鄒向陽與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認識的梁雪結婚,次年生下女兒紫嫣。從2012年開始,遠在荊州老家的爸媽就不斷在電話中暗示,讓鄒去做兒媳的工作,準備再生一個。而梁雪的父母不想女兒承受來自婆家的過多壓力,2013年國慶之前,也在電話中告訴女兒,都27歲了,能生就再生一個。
孝順的鄒向陽左右為難,他想達成父母的愿望,但也認同和妻子溝通后的觀點:并不是不想再生,兩人也都很想為女兒再添一個玩伴,“但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壓力來自于雙方面:一是心理上,父母希望能再生個男孩,但這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更為現實的,是家庭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
鄒梁兩家的父母都住在農村,鄒向陽的父母在鎮上做點小生意,梁雪的父母在家務農。和城市80后啃老族相比,鄒梁二人的打拼完全要靠自己的雙手。像他們這樣畢業時間不長、沒有父母提供住房、缺乏長輩經濟后援的年輕家庭,近年不僅呈爆發式增長,而且都面臨著類似的各種壓力。
鄒向陽掰著指頭計算,他是家里的獨子,爸媽都不到60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健在,光他家老人就有6個;梁雪那邊,姐姐自8年前嫁到新疆后,幾乎和家里斷了來往,長輩中除了離世的外公,老人也有5個。“以前是他們養我們,以后這些老人都要我們養。像我們沒有背景,現在創業很難,充其量混口飯吃,能養家糊口就不錯了。但成家立業后,很多以前沒有的負擔都來了。”鄒向陽說,2011年梁雪的奶奶到武漢看病,2012年自己的父親又在老家做手術,“都伸手向我們要錢,沒有辦法我們只有去借”。鄒向陽說,現在雙方父母還能做事,等以后老了負擔會更重。
鄒向陽常為自己的未來發愁。這也是他能理解父母、常與妻子冷戰的原因之一。他也理解妻子,在未來和現實的取舍間大家都左右為難。甚至,“常回哪個家看看”如今也成了讓鄒梁二人頭疼,以后還將長期讓他們繼續為之糾結、爭執的矛盾。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