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京華時報)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研究細胞自噬的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來源:京華時報)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3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細胞自噬是近年來熱門研究領域。“自噬”字面意思是“將自己吃掉”,實則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環的基本過程。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自噬”概念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當時研究人員就發現了細胞這種降解自身成分的現象,但有關機制一直不為人知。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后,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于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后又闡明了自噬機制的原理,并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在適應饑餓或應對感染等許多生理進程中,細胞自噬機制都有重要意義,大隅良典的發現為理解這些意義開辟了道路。研究發現,受到干擾的自噬過程與多種病癥有關聯,包括帕金森癥、糖尿病和癌癥。上世紀90年代,大隅良典利用酵母菌,發現了對自噬至關重要的基因,揭示了自噬的基本機理及其生理意義。
大隅良典現年71歲,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后前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留學。他是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分子細胞生物學家。他將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得知自己獲獎,大隅感到意外和榮幸。他在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室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于我這樣從事生物學這類基礎科學研究的人而言,獲得這樣的評價是光榮。”他還說:“對年輕人來說,并不是在科學研究道路上都能取得成功,但重要的是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