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木釘
勿讓“帽子”遮蔽科學的眼睛
文/柏木釘
“過多的人才計劃可能會耽誤科研。”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直言,相關部門和地方出臺人才計劃對我國的人才引進、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令人眼花繚亂的“帽子”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同樣值得警覺。
現實中,我國科研評價體系存在“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員為應付考評,專做短平快的跟風式研究,結果產生了堆積如山的平庸論文,而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卻不多見。我們實施各項人才計劃,理應注意和努力克服這樣的弊端,防止一些人的“路徑依賴”。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和研究機構把人才作為形象工程,出現了按“規格”訂制“帽子”、以“帽子”配置科技資源的現象。甲類人才享受某種待遇、乙類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費、丙類人才有資格競爭某類項目……一些地方按照類似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方式招徠人才,而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種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界定,關注的人卻越來越少。
不僅如此,良莠不齊、標準不一的人才“帽子”,還可能加劇本來就屢禁不止的“拼關系”和浮躁學風,無形中把科研人員劃為三六九等,妨礙平等的學術交流,使追求真理、崇尚創新的科研活動日趨名利化……難怪科教界的有識之士呼吁:不能再讓五花八門的“帽子”滿天飛了。
終結人才“帽子”滿天飛的亂象,首先要正心。實施人才計劃的目的,是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局出發、為具備創新能力和潛力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經費,讓他們安安心心、踏踏實實搞創新。如果暗存私心,就會使人才計劃異化為顯示政績的工程和謀取利益的手段,把一本好經念歪。
其次要務本。這個“本”就是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研究的自身規律。無論是人才成長還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心無旁騖、長期積累,最關鍵的是淡泊名利、回歸學術。因此,在實施人才計劃時,應真正尊重、遵循這些特點,著眼于為具備創新能力和潛力的科研人員提供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盡量把“帽子”與待遇、晉級、評獎等非學術因素區隔開來。
再次要“齊家”。人才“帽子”滿天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與科研管理相關的政府部門較多。如果每個部門都要搞自己的人才計劃,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資助重復、資源浪費。因此,應借鑒此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改革的經驗,加強、完善頂層設計,合理統籌各類各種人才計劃,該取消的取消、該整合的整合,盡量減量提質。
當然,除了政府部門要正本清源、求真求實,科研人員也要正確對待“帽子”,不要為了追“帽子”而迷失方向。畢竟,真理的發現和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顆寧靜淡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