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敏飛
『帶手機被勸退』背離教育之道
文/龍敏飛
不久前,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攜帶手機入校被勸退,至今沒有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日前,滄州一中微信公號就此事件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
這年頭,開除、勸退學生似乎成為學校的殺手锏。學生早戀,學校方面不是進行勸導,而是直接開除;學生翻圍墻去網吧打游戲,學校同樣沒有陳述背后的利弊,而是直接勸退;學生攜帶手機入校,校方也表示,為避免學生用手機瀏覽黃色網站,毒害幼小的心靈,只是勸退了……校方說是“為了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但很顯然,這樣的說法不合理也不合法。
從道理上來說,此次被勸退的學生僅是攜帶手機入校而已,并非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大錯。攜帶手機并不必然會上黃色網站,也不必然會影響學習,還可能用于查找資料、與人溝通等,那么“一刀切”的禁止本身便有問題,而對這樣有問題的校規奉若神明,更是錯上加錯。若是每一個學生都那么聽話,都那么守規矩,都那么聰明,學校與老師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與必要?他們存在的目的,不是教導教育學生嗎?動輒開除與勸退,是赤裸裸的懶政。
從法理上來說,這樣的校規本身有違《教育法》。事發地河北自身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明確規定,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應耐心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要輕易處分。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可惜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到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眼中便成為空氣。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但我們的教育思維與教育方式卻似乎仍然在原地踏步。
當前已經是“互聯網+”時代,在美國,無紙和數字已經叩開了學校教室的大門,美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設備計劃,這將顛覆美國學生受教育的方式。也就是說,對于先進的東西,人家在不斷利用,而我們卻在不斷排斥,這背后的高低優劣顯而易見。
因而,“帶手機被勸退”違背教育的基本規律,甚至可以說,這是歷史的倒退。手機等新鮮事物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學生攜帶其入校,學校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拒絕它,而是如何接受它、利用它、擁抱它,這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如何將新技術與新的教育方式聯系起來,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與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