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現在的“新郎”一詞,專指確立婚姻關系的男女在結婚儀式中的男方,又稱“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卻與結婚無關。
“郎”在古代是指年輕的男子。從漢朝開始,“郎”還成了一般官員的代名詞。
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員統統稱為郎,身居“郎”職的人稱“郎君”或“郎官”。人們祝賀新科進士時,一般稱為“新郎官”。因為隋唐實行科舉考試后,男子中了進士,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新錄取的進士往往被分配到中央官署里任校書郎等“郎”職,所以,人們把新科進士稱為“新郎官”。校書郎主要負責校讎典籍,訂正訛誤。早在東漢時期,朝廷藏書于東觀,置校書郎中。
唐代顧非熊《送皇甫司錄赴黔南幕》詩曰:“黔南從事客,祿利先來饒。官受外臺屈,家移一舸遙。夜猿聲不斷,寒木葉微凋。遠別因多感,新郎倍寂寥。”這里的“新郎”,指的就是皇甫司錄。“司錄”是官職,在唐代為京尹屬官,掌府事。這位皇甫先生,可能新進官場,所以擔任了一個秘書性質的官職。顧非熊寫詩為其送行,是因為他工作有了變動,要去黔南擔任新職。
“新郎”指新婚的男子,最早見于明代。明清時,廢除了校書郎,“新郎官”一詞也出現了新的含義。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上》:“今俗以新娶男稱新郎…… 宋世詞有《賀新郎》,或當起于此時。”

元代著名數學家朱世杰在他的經典著作《算學啟蒙》“大數之類”一段中記載:“凡數之大者,天莫能蓋,地莫能載,其數不能極,故謂之大數也。”“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萬萬京曰陔,萬萬陔曰秭,萬萬秭曰壤,萬萬壤曰溝,萬萬溝曰澗,萬萬澗曰正,萬萬正曰載,萬萬載曰極,萬萬極曰恒河沙,萬萬恒河沙曰阿僧祗,萬萬阿僧祗曰那由他,萬萬那由他曰不可思議,萬萬不可思議曰無量數。”
由此可見,“不可思議”這個數量是相當大的。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對于數量單位一,十,百,千,萬的定義與現今是相同的,而對于比萬更大的數量單位,定義有時是不同的。比如,朱世杰認為“萬萬曰億”,而東漢著名學者、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十萬曰億”。不管怎樣,成語“不可思議”在古代竟是個數量單位!
(文/曾昭安)
臣妾,作為名詞,古來稱地位低賤者。《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注云:“男為人臣,女為人妾。”《說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鄭玄注說:“臣謂囚俘。”意思是說,“臣”是被抓獲的戰俘。抓獲的戰俘如果不殺,就成為奴隸,所以“臣”就專指男性奴隸。
《說文解字》還說:“臣,事君者。”值得說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規定,滿族官員在上奏章時,可以自稱“奴才”,漢臣上奏章時只能稱“臣”,不得稱“奴才”,否則就是“冒稱”,要受到懲罰。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連“奴才”都不如。
《說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為奴隸,因此“妾”的本義就是“女奴”。有時也用來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如《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當然,用得最多的還是“女子的謙稱”。

由此,“臣”、“妾”只能分別用于男人或女人對自己的謙稱,不能混用或亂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稱。
此外,對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詞,如《晉書·后妃列傳》載,元楊皇后崩,左貴嬪之誄曰:“臣妾哀號,同此斷絕。”由此可見,“臣妾”還是一種統稱,指作為臣民的眾男女;對具體的一男或一女,不當稱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稱作“男女”一樣。所以,皇后、嬪妃對于皇上,可自稱“妾”“賤妾”等,而不應稱“臣妾”。
(文/張 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燈紅酒綠”這個詞,燈紅可以理解,而酒為什么是綠的呢?
翻開古人的作品,到處都是“酒綠”或“綠酒”的詩詞。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晏殊《清平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古代的酒顏色與現在完全相同,做法也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古代的酒釀得較為粗糙,甚至酒糟也沒有濾出,所以,古代的人既說喝酒,也說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一壺濁酒喜相逢”,人們把古代的酒稱為“濁酒”,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酒糟沒有濾出,所以酒面上浮有一層淡綠色的糟沫,讓美酒有了“綠酒”之稱。曹植在《七啟》中說:“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釋名》也說:“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這里說的“浮蟻”就是這層浮沫,因為它是綠色的,所以也稱為“綠蟻”。這就是“酒綠”的來歷。

在古代,“酒綠”就是一個實指,不但沒有貶義色彩,相反,還是對美酒的贊美。但自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中創出“燈紅酒綠”一詞后:“(玉生)側著頭想了一會道:‘燈紅酒綠’好嗎?”“酒綠”從此也跟著蒙上了一層貶義的色彩,人們很少把它與美酒再聯系到一起了,它與“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紙醉金迷”一樣,成了生活奢侈、作風糜爛的代名詞。 (文/李 楠)
現代人所說的“壓箱底”,一般是指看家的寶貝,或者壓在箱底的值得珍藏的有一定意義的物件,又比喻看家的本領。
在古代,“壓箱底”卻是性教育的一種方式。
古人對于性教育,一向重視。據性文化研究專家介紹,“壓箱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性教育工具。它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作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而有些地方母親則在女兒的嫁妝里搭上一些紙畫,畫面描繪男女交合的場面,俗稱嫁妝畫。
上述為比較狹義的“壓箱底”,實際上,古人的“壓箱底”除了情趣瓷器,還包含眾多與情趣相關的物件。
(責任編輯:齊風)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