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郭曉麗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太谷 030801)
接下表
Note:In statistics,literature involving multiple topics was included one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he theme.
?
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綜述
陳玉婷, 郭曉麗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太谷 030801)
為了解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現狀,在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2005—2015年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的基礎上,采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數量、發表刊物、主題、作者、被引率、受資助項目等基本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分析近年來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
農民;心理問題;文獻綜述;發展趨勢
我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文明古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直至今日,農民仍舊是我國的主體。農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一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行為動機、行為偏好,進而影響著農民的行為模式,影響著農民自身的生活與發展狀態;另一方面,農民心理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外在表征。農民問題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但大多傾向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關于農民心理問題方面的研究較少。為了解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現狀及研究前景,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上我國2005—2015年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與綜述。
1.1 農民 農民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農民的構成及其本身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屬性和思想觀念不同,因而會有不同的概念。在現階段國情中,農民通常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并以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1]。在理解農民的概念時,一方面,要注意區別農民和農村居民。農村居民是一個純地域劃分的概念,是指居住在農村地域內的一切社會居民[1]。因而,在農村居住但擁有非農戶籍的工人、商人、知識分子、管理人員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時間遠遠多于在農村的時間,由于戶口沒有轉入城市,仍被劃歸為農村人,但其也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農民。
1.2 文獻計量學 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2]。簡單來說,就是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對各種文獻情報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學。其計量對象一般包括:文獻量(各種出版物,尤以期刊論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數 (個人集體或團體)、詞匯數(各種文獻標識,其中以敘詞居多)。
2.1 文獻數量的統計與分析 該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檢索平臺,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個數據庫中所有關于“農民心理”方面的文章進行高級檢索,為保證準確性,將文獻的學科領域限制在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之內。檢索選項為“主題”,檢索詞為“農民心理”。同時,為保證檢索所得文獻與主題的相關性與有效性,按照以下標準對檢索所得的文獻再次進行人工篩選:①文獻內容涉及 “農民心理”,但不是主題研究或聯系不夠緊密的,不計入統計范圍;②對于文藝作品中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不計入統計范圍;③同著者不同篇名但內容基本相同,只是發表期刊名稱不一致的學術論文,即疑似一稿多發,只計作一篇,且只計發表時間較早的那篇。
在檢索中發現,在中國知網最早出現的與“農民心理”相關的文獻是1987年在《漢中師范學報》中發表的《陜南山區貧困農民心理及誘導——鎮安縣貧困、特困農民調查報告》[3]一文,作者意識到了當時我國對于農民心理領域研究的不足,因而對鎮安縣的農民進行了3年的斷續心理調查。在此之后,涉及農民心理領域的文章逐漸出現,但在其后的13年間,對“農民心理”的研究在數量上仍舊偏少。這段時間屬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萌芽階段。進入20世紀后,學者對農民心理的專題研究明顯增多,進入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發展階段。
2005—2015年,符合統計要求的共有66篇文獻,平均每年約產生學術論文7篇,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59篇,在核心期刊發表的有14篇,中國博士/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7篇(圖1)。
由圖1可知,從年產生研究文獻的數量變化來看,2005—2015年我國關于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大致呈現出波浪狀變化。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該政策背景之下,學者們關注到了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心理問題。隨著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失地農民的心理問題逐漸引發關注。因而,在2006—2012年,對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而在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政策之后,學者們又增加了研究城鎮化進程農民心理“市民化”的熱情,因而,雖然2013—2014年關于農民心理的研究文獻有所下降,但2015年明顯又有了新的增長趨勢。
2.2 文獻出處的統計與分析
2.2.1 期刊文獻的出處統計與分析。由表1可知,檢索所得的59篇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期刊文獻共刊登在47種不同的期刊上,可見部分期刊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還是有所關注的。但是,除了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5篇)、《中國公共衛生》(4篇)、《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篇)、《滄桑》(2篇)、《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篇)等6種期刊上刊登了至少2篇的文章之外,其他的期刊均只刊登了1篇文章,這雖然可能和相關研究文獻本身數量少有一定關系,但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些期刊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關注還不夠高。

圖1 2005—2015年年產生研究文獻的數量變化趨勢Fig.1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during 2005-2015

Table1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bout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different journals 篇
接下表

續表1
某學科(專業、專題)的核心期刊是指該學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載論文比較多的(信息量較大的),論文學術水平較高的,并能反映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學科前沿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的,較受該學科讀者重視的期刊[4]。雖然核心期刊是進行刊物評價而非具體學術評價的工具,但對于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章而言,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該文章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在檢索所得的59篇期刊文獻中,共有14篇文獻分別刊登在《農村經濟》《環境與職業醫學》《中國公共衛生》《經濟縱橫》等10種核心期刊上,僅占所有期刊文獻的23.7%。除了《中國公共衛生》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之外,其他每種核心期刊刊登的文章都僅為1篇(圖2)。一定程度上表明近10年來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期刊文獻中僅有少數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2.2.2 博/碩士論文的出處統計與分析。博/碩士論文出處統計結果(表2)表明,檢索所得7篇學位論文全部為碩士論文,就數量而言,可見博/碩士在畢業論文題材的選擇中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的關注度較低。7篇碩士論文來源于不同的農業類大學、綜合類大學、師范類大學以及財經類大學,涉及的專業領域各不相同,除了辛欣以外,其他6人碩士期間所研究的領域和心理學都有著較大的出入,因而他們的論文也大多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之內,對農民心理問題有一定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并不是特別深入與全面。

圖2 核心期刊統計分析Fig.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re journals

年份Year學校School專業Major作者Author學位類型Degree2007華中農業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鄧勁生碩士2009浙江大學 公共衛生董海娜碩士2012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宋彥強碩士2013東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辛欣 碩士2014四川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羅莎 碩士2015浙江財經大學行政管理高飛 碩士2015遼寧大學 社會工作孫慶宏碩士
2.3 文獻主題的統計與分析 雖然關于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切入點和視角很多,研究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差異,完整準確劃分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主題存在一定難度,但通過對每篇文獻的大致閱讀和整理,根據文獻題目和關鍵詞大致可劃分為以下8類研究主題:①農民心理特征;②農民心理健康;③失地農民心理問題;④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心理;⑤農業合作化中農民心理;⑥土地流轉中農民心理;⑦拆遷中農民心理;⑧其他(表3)。
由表3可知,在劃分的8類研究主題中,農民心理健康和失地農民心理這兩個主題研究所占的文獻比例較大,分別占37.9%和22.7%。在農民心理健康主題的研究中,由于年齡、性別、地域等的差異,研究的農民主體的選擇較為寬泛,具體研究內容涉及農民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分析、對策建議3大方面。在失地農民心理的主題研究中,包括了失地農民心理健康、心理適應、市民化心理融入等具體內容的研究。而其他6類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近年來雖然有所涉及,但總體數量仍舊偏少。

表3 文獻研究主題分布情況統計結果
注:在統計中,文獻涉及多主題的只按照論及篇幅較多的主題計入1篇。
Note:In statistics,literature involving multiple topics was included one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he theme.
2.4 文獻作者的統計與分析
2.4.1 作者數量的統計與分析。在統計分析過程中,每篇文獻只統計第一作者,多作者的文獻中第二作者等忽略不計,并在統計中注意辨別相同姓名的作者是否為同一人。統計表明,在66篇有關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文獻中,共有57位第一作者,其中只發表1篇論文的有51人,發表2篇文章的有3人,發表3篇文章的有3人(表4)。這一數據說明我國當前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人員構成相對不穩定,大部分的研究者可能是由于國家的政策導向或者升學、工作的需要而偶然涉及該領域,然后又轉向其他研究領域,并沒有在該領域堅持做更深層次的研究。
由表4可知,在57位第一作者中,雖然有3位第一作者分別發表了2篇文章,另有3位第一作者分別發表了3篇文章,但文章發表的時間與期刊都相對較為集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當前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人員構成相對不穩定,這些研究者并沒有在該領域堅持做更深層次的研究。

表4 多篇文獻作者統計結果
2.4.2 作者所屬單位統計與分析。在對文章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的統計中,普通高校所占的比例達到了87.7%,可見普通高校的教師與學生成為了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主力軍,而部分科研院所、黨校以及其他單位,雖然也涉及對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但對其的關注度并不高(表5)。
2.4.3 單篇文獻作者數量統計與分析。在有關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66篇文獻中,只由1個作者撰寫的文獻數量有25篇,占了37.9%的比例,由2位作者和3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文獻數量占了34.8%和10.6%,由5人、6人、7人撰寫完成的文獻數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表6)。可見,在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更傾向于多人合作。這可能是因為農民心理問題研究往往需要到實地對農民進行調查、測驗、訪談、統計與分析,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員協調合作,發揮群體智能。

表5 作者所屬單位統計結果

表6 單篇文獻作者數量統計結果
2.5 文獻被引率的統計與分析 一般來說,被引率=該期刊前5年發表文章在統計當年被引文章篇數/該期刊前5年發表文章篇數[5]。其中,被引文章可能是其他刊物引用,可能是其他研究人員引用,也可能是自己引用。被引率的高低可以通過被引次數的多少反映出來,被引次數越多,被引率越高;反之被引次數越少,被引率越低。被引率的高低是評價一所科研機構、一位作者在一段時期內學術科研水平、論文發表量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數據[5]。被引率反映了期刊文章被利用的情況,被引率越高,該領域期刊論文的被利用率越高。同時反映了該期刊所載論文的學術價值、該作者的學術水平及學術影響力都很高。
在66篇文獻中,被引次數在20次以上的有1篇,約占文獻總數的1.5%;被引次數在16~20次的有2篇,占4.5%;有16篇的被引次數在6~10次,約占文獻總數的24.3%,有31篇的被引次數在1~5次;有13篇文獻的被引次數是0次,占17.78%(表7)。其中,被引次數為0的文獻絕大部分是2014和2015年的文章,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文章發表的時間和統計文獻的時間結點較為接近,而新的文獻研究和發表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文章在較短時間內難以被引用,被引次數為0。由表7可知,有關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文獻被引率總體上不是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個別有關我國農民心理問題文獻資料的學術價值和適用價值也不是很高。

表7 文獻被引次數統計結果
2.6 研究資助的統計與分析 某個研究領域所獲取的研究基金資助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該研究領域被重視的程度越高,研究人員所做的工作也越會被得到肯定。因而對檢索所得的研究文獻的資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由于博/碩士在受資助的考慮范圍之內,所以只對59篇期刊文獻進行統計與分析(表8)。
由表8可知,在檢索所得的59篇有關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期刊文獻中,共有36篇文獻被不同的單位資助,約占期刊文獻總數的61%。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有關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得到了國家、地方的關注和重視。36篇被資助的文獻,大部分是由省級單位資助的,被資助文獻總共有16篇文獻,占被資助文獻總數的44.4%;有9篇被國家級的基金單位資助,占被資助文獻總數的25.0%; 6篇文獻被不同高校資助,占被資助文獻總數的16.7%,另有5篇被其他單位資助,占13.9%。
表8 期刊文獻受資助的統計結果
Table 8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bout the periodical literatures which were subsidized

資助級別Fundedlevel文獻數量Numberofdocuments∥篇比例Percentage%國家社會科學基金NationalSo?cialScienceFoundation719.4國家教育部、科技廳MinistryofEducation,Provincial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25.6省教育廳、科技廳ProvincialDepartmentofPublicEducation,Provincial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1644.4高校Universities616.7其他Others513.9合計Total36100
2.7 研究方法的統計與分析 在檢索所得的66篇文獻中,有20篇文獻使用了至少1種的研究方法,所占比例達到了30.4%;有28篇文獻使用了2種研究方法,占42.4%的比例;有16篇文獻使用了3種研究方法,占24.2%的比例;有2篇文獻使用了4種研究方法,占3.0%的比例(表9)。可見,在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中,研究方法的整體使用情況良好,且單篇文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多樣化。
表9 文獻研究方法種數統計結果
Table 9 The statistical resultsabout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of literatures

研究方法種數Numberofresearchmethod文獻數量Numberofdocuments∥篇比例Percentage%1種Onetype2030.42種Twotypes2842.43種Threetypes1624.24種Fourtypes23.0合計Total66100
在66篇采用了研究方法的文獻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9種,分別為: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心理測驗法、訪談法、個案分析法、元分析、系統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和觀察法。文獻法是所有研究中最為基礎、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檢索所得到的66篇文獻中,對于文獻法皆有所采用。除了文獻法之外,問卷調查法和心理測驗法在研究中使用得也頗為頻繁,分別有37.9%和31.8%的文章采用了這兩種方法,而其他研究方法雖然有所涉及,但使用度都相對較低(表10)。

表10 研究方法統計結果
農民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但絕大多數研究只是具體問題的研究,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較少。在2005—2015年,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
3.1 對農民心理問題研究關注不夠 首先,通過對2005—2015年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文獻的作者所屬單位的統計與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的第一作者來自于普通高校,可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是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主力軍,科研院所、黨校以及其他單位雖然也涉及了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但所占比例不大,顯然對其的關注度并不高。而即使在普通高校內,對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關注度也有較大差異。根據文獻出處的統計與分析,發現7篇博/碩士論文文獻沒有一篇出自博士論文,可見廣大的博士群體對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缺乏一定的關注度。其次,根據對檢索所得的期刊文獻發表刊物的統計與分析,發現檢索所得的59篇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期刊文獻共刊登在47種不同的期刊上,但除了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等6種期刊上刊登了至少2篇的文章之外,其他期刊均只刊登了1篇文章,這雖然可能和相關研究文獻本身數量少有一定關系,但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些期刊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關注還不夠高。
3.2 主題分布不均衡 通過對2005—2015年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主題的統計與分析,雖然涉及的研究主題相對較為廣泛,但各類研究主題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農民心理健康和失地農民心理問題兩個主題研究人數較多,分別占37.9%和22.7%,但農民心理特征、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心理、農業合作化中農民心理、土地流轉中農民心理、拆遷中農民心理等主題的研究所占比例都相對較低。另外,從統計的研究主題來看,目前我國對于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具體情境、特定地域之下的農民心理研究,因而不同農民主體的心理也會有所差異。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基本沒有相關的對比分析研究。
3.3 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缺乏較為穩定的研究群體。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有一個穩定的研究群體,并且長期從事這一學科研究的作者一般都有比較穩定的科研成果發表。如果一個從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研究者在10年內只有1篇文章發表,那么很難判斷他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就在該領域。通過2005—2015年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研究文獻的作者的統計與分析,不難看出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并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研究群體,因而難以有穩定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次,即使絕大多數研究者只是由于國家的政策導向或者升學、工作的需要而偶然涉及這一領域的,也沒有發揮出較高的科學研究水平,文獻的被引率總體不高,被引次數在20次以上的有且僅有1篇。另外,在檢索所得的59篇期刊文獻中,僅有14篇文獻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約占23.7%的比例,顯然僅有少數的研究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4.1 農民“心理城鎮化”研究有現實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城鎮面積不斷擴張,城鎮人口不斷增加。截止2015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高達56.1%。然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城鎮面積、城鎮人口、城鎮化率等量化因素的增加,更應該注重城鎮人口素質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改變,使得農民從原有的社會文化情境中脫離,但又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與限制,使得農民難以融入到新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從而產生了不少心理問題。例如居住環境改變、經濟壓力增大、就業不足、社會保障不力、社會交往變化等各種因素導致的焦慮不安、抵抗失衡、封閉自卑、城市認同感欠缺、市民意識缺失等使農民的心理沒有實現真正的城鎮化。因而,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心理城鎮化”需要引起重視。
4.2 農民“心理城鎮化”研究有黨和政府的政策導向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是要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著眼于農民,高度重視農民這一主體。而高度重視農民,除了要重視關乎農民根本利益的土地問題、戶籍問題、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具體問題的解決之外的,也同樣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所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只有農民從心理上真正適應城鎮化,融入城鎮化,才能真正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達到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目標。
4.3 農民“心理城鎮化”研究有相應的研究基礎 在2005—2015年我國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涉及了對失地農民心理問題的研究,而這實質上是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心理問題中的一種。隨著城鎮化發展、城鎮用地增加,農民難免會因為建設需要等其他原因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的土地,而農民在失地之后會產生什么心理、該怎樣調適這種心理,都對農民“心理城鎮化”的研究有著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同時,隨著失地農民心理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可以將研究對象延伸到整個農民群體“心理城鎮化”中去。
[1] 朱啟臻.農村社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29-30.
[2]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338.
[3] 喻貴林,柯賢琦.陜南山區貧困農民心理及誘導——鎮安縣貧困、特困農民調查報告[J].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36-41.
[4] 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1.
[5] 邱均平,段宇鋒,陳敬全,等.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3,21(2):143-148.
[6] 何朝陽,孔凡蓮,肖霞.云南晉寧縣農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5,22(3):268-270.
[7] 魏永越,祝因蘇,張益紅,等.江蘇省農村人群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142-143.
[8] 劉國權,王彥天.農村改革與農民心理的優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5(1):36-38.
[9] 李為君,夏穎.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心理狀況的優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30(3):51-54.
[10] 劉國權,孫崇勇,LIU G Q,等.農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5):40-42.
[11] 孫配貞,黃明喜.經濟特區被征地青年農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1):96-101.
[12] 張訓保,韓瑋,王冬,等.徐州市失地農民心理敵對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3):263-265.
[13] 卓朗,張訓保,韓瑋,等.蘇北老年失地農民心理敵對因子多因素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9):1126-1128.
[14] 杜丹.轉型時期我國農民心理特征分析[J].滄桑,2009(1):127-128.
[15] 吳錫改,胡聰聰.農民心理問題與新農村建設[J].學習月刊,2010(9):22-23.
[16] 李輝,王倩.關于農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0):1199-1202.
[17] 趙玉靜,武萍.農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以內蒙古興安盟豐林村為個案[J].知識經濟,2011(6):87-88.
[18] 丁潔.中國現代化轉型中的農民心理問題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3(1):101-106.
[19] 王洛忠,李唯真.農民心理貧困:社會影響與治理對策[J].團結,2013(4):37-41.
[20] 董海娜.城市化進程中被征地農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9.
[21] 鄧勁生.南寧市城郊結合部失地農民心理狀況探析:基于平陽村失地農民的調查與思考[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22] 孫慶宏.個案工作介入失地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心理融入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Chinese Farm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
CHEN Yu-ting, GUO Xiao-li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farmers,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on the basis of retriev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farm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CNKI database during 2005-2015, the quantity, published journals, themes, authors, cited rate, and other basic situations of researches on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farmer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s well as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as pointed out.
Farmer; Psychological problem; Literature review; Development trend
山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3-012);山西省社科聯項目(SSKLZDKT2014081)。
陳玉婷(1994- ),女,福建泉州人,本科生,專業:公共事管理。
2016-10-10
S-9
A
0517-6611(2016)33-02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