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2016年10月31日,洛杉磯斯臺普斯球館,在15000多人的歡呼聲下,來自韓國的SKT奪得了第三次全球總冠軍,建立了名副其實的SKT王朝。然而,在電腦前觀看的筆者卻懷著復雜的心情。能夠看到一個王朝的建立無疑是喜悅的,但看到又一年止步8強的中國隊,無疑又是迷茫的。從曾經的極具競爭力到現在連續三年止步8強,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否是我們在電子競技上的發展只是表面的領先?
如果用一個詞代表國內的電子競技,那么這個詞無疑是MOBA。隨著近兩年整個電子競技產業的高速發展,MOBA類競技游戲DOTA2和英雄聯盟創造了太多。作為直播平臺崛起的依靠,MOBA類游戲為直播平臺完成了流量的原始積累,也塑造了直播平臺幾十億的估值。一個個草根主播也好,退役選手也好,拿著老一輩電競人做夢都想不到的高額薪水,享受著行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職業選手作為電子競技最重要的部分,自然享受到了不低于前兩者的待遇。看上去一切很美好,然而仔細端倪之下我們發現,電子競技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自身的發展卻不完善。
急需加強的教練體系
教練,在國內的電子競技中是一個一再被提起又一再被遺忘的群體。從最開始的點外賣,到后來的專門背鍋,國內電子競技教練的發展始終沒有走上正軌,更別談教練體系。無論是對比電子競技發展較為成熟的韓國,還是對比傳統體育,作為競技體育項目之一的電子競技,教練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教練體系則是對教練工作的進一步分工。
以韓國為例,完整的教練體系大概包括主教練、助理教練、數值分析、戰術指導、海外分析師等等。而教練體系中需要負責的工作,小到隊員的起居、時間的安排,大到排名布陣、制定戰術。事無巨細,教練體系的工作覆蓋的不應該僅僅是游戲內,還包括了選手的生活。只有這樣,選手才能專心地完成該有的訓練。比如常常被提到的傷害計算,國內常有“退役”的職業選手爆料:韓國的職業選手,不管是否出名,其傷害計算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也就是俗稱的“一抓必死”。這種傷害計算能力雖然是選手的基本功,但是卻要花費選手大量的時間。當然,一些細節的操作也是同樣。選手的訓練時間是有上限的,韓國選手因為有教練幫忙分析對手、制定戰術,因此可以完全專心于游戲內的練習。這便是教練組存在帶來的一個直接好處。
另外,選手不管是在比賽抑或是在練習時,其面臨的往往是不對稱的信息。競技游戲的一大魅力便是基于這種不對稱信息雙方做出的博弈。可是在一邊觀看的教練卻掌握了場上完整的信息。因此,即便選手賽后花費大量的時間復盤,考慮到主觀性和專業性的問題,對于不同問題的處理,也不見得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更何況教練組作為常年分析比賽的組織,其專業性毋庸置疑。
教練組的作用其實多多少少類似于老師。一個簡單的比方是,對于一位智力較高的學生而言,關于書本的學習可能他自己就可以完成,但老師的存在不僅僅會加速這個過程,而且可以幫助這個過程更好的完善。
急需加強職業監督
雖然職業道德是很敏感的一點,但筆者認為這卻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屆S6之后,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讓筆者認為當前的電子競技的職業道德急需加強和監督。比如在S6之后,國內一位著名的職業選手在直播間抱怨自己賺的太少,而這個“太少”卻已經達到了百萬級別。拋開對這個數字是否過高的討論,作為8強就被淘汰的隊伍,難道這個時候不應該靜下心來分析自己的不足么?
其實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這兩年S系列賽之后,都會有職業選手在直播間或是社交媒體上與粉絲對罵。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國內的輿論環境談不上健康,職業選手也不是天生就是被罵的。但究其原因,更多的粉絲還是怒其不爭。
除去上面提到的,選手沉迷于手游、不好好訓練等傳聞早已人盡皆知。雖然我們無法探尋這些消息的真假,但是從近兩年國內英雄聯盟整體水平的下降來看,這些傳聞還是有可信之處的。拿著高昂的薪水、享受著明星般的待遇卻遲遲拿不出頂級大賽的成績的職業選手,或許更像是娛樂明星。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就是選手職業道德的缺失。作為職業選手,他們的任務無外乎兩個:訓練、比賽。打不過就回去練,贏了一次再贏第二次,SKT三冠王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職業戰隊該有怎樣表現的例子。
對于職業道德而言,也許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苛責職業選手。但考慮到這些職業選手尚未接受過完整教育的背景,那么對其進行該方面的教育和監督是勢在必行的。可是談到對選手進行道德教育時,教練組的缺失又構成了一大阻礙因素。而且,職業道德的建設必然是緩慢的,對選手強有力的約束,也許見效更快。
急需改變薪酬體系
我們不談當前選手的薪資是否過高,身價是否存在較高溢價。但是不得不提的一點是,英雄聯盟項目職業選手的錢賺得還是太簡單了一點。對于國內英雄聯盟項目的選手而言,除去戰隊的薪資外,剩下的唯一收入來源就是直播。前段時間,有所謂的業內人士爆料直播平臺將全面降薪,至少筆者認為這個趨勢是正確的。直播平臺在面臨著高昂硬性成本的情況下,大部分錢都燒在了人力成本---主播的薪資上。而職業選手作為受關注度最高的主播,自然享受了這個極優的待遇。
但是,職業選手也是人。當直播帶給其巨大的收益時,他會很自然的不想繼續拼搏。其實原理很簡單,職業體育中,永遠是競技性塑造明星,競技性基礎上的娛樂性給明星帶來巨大的收益。這也就意味著,在傳統體育中,一位職業選手需要通過在場下不斷地訓練,場上不斷地拼殺,在良好的個人表現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從路人成長為明星。之后,廣告也好、商演也罷,才會為其帶來巨大的收入。考慮到這些體育明星大多是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練習,同時在其職業生涯中往往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因此,成名后取得的大大高于一般水平的收入也是正常的。這個道理對于電子競技職業選手也同樣。
但直播平臺的存在相當于替職業選手提供了保險,使其不需要面臨這部分風險,同時又提供了客觀的收入。換位思考之下,處于這種“良好情況”下的職業選手自然失去了拼搏的精神與動力。如何維持現狀才是最好的,又何必去和其他年輕有天賦的選手擠獨木橋。
所以,對于隊員直播時間的控制,對于選手薪資的控制是當前現狀下對選手最直接有力的約束。隨著成績上升而不斷放開薪資天花板的政策,已經被韓國證明是可行的。或許國內也要開始學習這種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