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超
DOI: 10.19422/j.cnki.ddsj.2016.12.021
一、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10月24—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就新形勢下加強和規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做出新的重大部署。全會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全會強調了全黨反腐決心和加強黨的領導能力,為中國未來的穩定和發展夯實了基礎。六中全會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從嚴治黨和反腐倡廉的決心,確保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全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海外媒體持續報道六中全會的召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六中全會意義重大,全會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全黨的核心地位,是一件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中國將繼續在共產黨領導下成為經濟強國,這對中國乃至世界都至關重要。六中全會向外界釋放出中國共產黨從嚴治黨的信號,中國將會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反腐機制。中國共產黨“從嚴治黨”和持續推進的反腐行動,不僅符合中國的發展需要,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也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習近平主席訪問拉美三國,開啟中拉關系新華章
11月17—23日,習近平主席對厄瓜多爾、秘魯、智利三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APEC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訪問期間,習主席同上述三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會見、座談,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題為“深化伙伴關系,增強發展動力”的主旨演講。此次訪問成果豐碩。在中厄兩國元首推動下,中厄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中秘兩國元首的見證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秘魯共和國政府2016年至2021年共同行動計劃》。中國和智利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智利共和國關于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決定建立中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啟雙邊關系發展新階段。
拉美國家雖與中國遠隔千水,相隔甚遠,但中國重視與拉美國家的友好關系。習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與拉美國家的關系,豐富了中拉合作的內涵,將中拉關系提升至新的發展階段。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亞太國家對中國的期待增高,冀望中國在推動亞太地區繁榮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習近平主席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向亞太國家乃至世界提出區域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為地區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贏得與會國家領導人的點贊。
三、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勝選入主白宮
11月9日,舉世矚目的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獲得306張選舉人票,贏得大選,成為美國第58屆總統,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毫無從政經驗的總統。本次大選由于兩位總統候選人相互攻訐,情節跌宕起伏而備受關注。選前美國國內普遍看好希拉里勝選,特朗普的勝選成為“冷門”事件。由于選前“押錯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火速赴美“晉拜”特朗普。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美國政策引發關注,如宣布叫停TPP,指責北約缺乏實用性,這些言論引起美國盟友的擔憂。因此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任內最后一次出訪增添了很強的安撫色彩,他重申歐洲和北約依舊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北約對美國利益“絕對至關重要”。
國際問題分析專家對本次大選預測集體失準,折射出現在美國國內政治精英與中下層民眾之間利益裂痕加大。盡管特朗普獲得306張選舉人票贏得了大選,但他將面對著被撕裂的美國,如何彌合美國民眾極化的立場,團結民眾,將是特朗普當選總統后面臨的挑戰。至于特朗普勝選對中美關系的影響,筆者以為中美關系大局不會受到較大影響。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關系不會因一事、一勢、一人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對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而言,有可能會加大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博弈。
四、韓國“親信干政門”持續發酵,樸槿惠執政前景堪憂
自韓國媒體曝出韓國總統樸槿惠親信涉嫌干政后,在韓國政壇引發地震。其后,該事件持續發酵,各方紛紛向樸瑾惠“逼宮”。在野黨對樸瑾惠窮追猛打,聯合向國會施壓,要求彈劾總統。樸槿惠所在的新國家黨也顯露臨陣倒戈跡象,黨內已經有要求樸槿惠退黨的聲音,急于與其劃清界限。韓國檢查部門啟動調查程序,認定樸槿惠涉嫌共謀作案。韓國民眾反彈情緒高漲,連續四次在首爾市中心舉行萬人“倒樸”集會,高舉“樸槿惠下臺”的標語,要求樸槿惠對親信干政事件負責。樸槿惠的支持率斷崖式下跌,跌至10%以下。韓國憲法規定現任總統享有總統豁免權,無法對其起訴,但不排除樸槿惠卸任后立即遭到起訴的可能。
一時間,樸槿惠四面楚歌,遭遇上臺以來最大的執政危機。她本人對此次事件表面上態度誠懇,向全體國民致歉,并表示積極配合檢察調查。但她并未徹底言敗,繼續行使總統職權,加速返回“常態步伐”,不甘為人“魚肉”。樸槿惠的遭遇在韓國政壇并不鮮見,韓國很多總統高開低走、難得善終,讓外界再次看到韓國總統職位的高危性。目前來看,在內外交困下,樸槿惠難以安穩度過余下的執政任期,即使能夠在風雨飄搖中殘喘剩余任期,但其在內政外交上也恐難有大作為,將染以悲情色彩卸任總統職務。
五、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大會召開,商討《巴黎協議》落實路線圖
11月7—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屆締約方暨《巴黎協定》第一次締約方會議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舉行,這是《巴黎協議》達成以來國際社會舉辦的第一次氣候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時隔五年重返非洲。大會討論的議題主要有《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后續談判路線圖和時間表;督促各國按照《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及多哈修正案的規定,提高2020年前的行動力度,落實自己的承諾,為《巴黎協定》的實施奠定政治基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變化應對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援助,特別是審議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落實情況;審議各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行動情況。會議通過了《馬拉喀什行動宣言》,重申支持《巴黎協定》。
此次大會是對探索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開始,盡管在發達國家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仍未達成共識,但會議的召開展現出國際社會的團結精神。中國談判代表團在會議中做出“四個不變”的表態,即中國氣候政策立場不變、中國談判原則不變、中國減排行動力度不變、國際氣候合作方向不變。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中國超越自己的國際法律責任,履行大國道德責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按照“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既無強制減排的國際法律責任,又無援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義務,但卻充分尊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充分保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額外貢獻。
六、緬北爆發沖突,中緬邊界安全引擔憂
11月20日,緬甸部分民地武與政府軍在緬北地區臨近中緬邊境的緬方一側發生交火,最終被政府軍擊退。沖突造成至少8人死亡,29人受傷。此次沖突靠近中緬邊境,部分緬甸邊境民眾為避戰進入中國境內,沖突地區有零星流彈落入中國境內。據中國外交部證實,一名中國邊民手臂被流彈擊傷。中方已向緬方提出交涉,要求緬方采取措施加強邊境管理,保護中國邊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2015年10月15日,緬甸政府與八支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簽署停火協議,標志著緬甸和平進程取得歷史性進展。2016年10月15日,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了全國停火協議簽署一周年紀念大會,而此輪武裝沖突無疑給緬甸的和平進程帶來打擊。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的主要目標就是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達成和平協議,接連不斷的武裝沖突卻為緬甸的和平蒙上了陰影,結束這些充滿復雜因素的武裝沖突可能將需要數年時間。并且,此次緬北沖突已經影響到中國邊民的安全。中國作為緬甸鄰國希望緬甸國內和平穩定,但如果緬甸國內沖突威脅到中國的安全,中國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維護本國安全。
七、新西蘭爆發強震,中國救援同胞贏贊許
11月13日,新西蘭發生7.8級強烈地震并伴隨多次余震,造成兩人死亡。震中位于新西蘭南島城市漢默斯普林斯東南20公里,震源深度為16公里。面對震情,中國駐新西蘭使領館以保護中國在新公民安全為第一要務,啟動應急處置機制,針對留學生、中資人員和游客,及時排查、響應求助、制定有效救助方案,同時與新方保持聯系,迅速發布安全警示等,采取多種形式全力救援中國受困災區同胞。在使領館的努力下,125名受困凱庫拉地區的中國游客已全部安全轉移至克賴斯特徹奇市。
在此次新西蘭強震中,中國駐新使館第一時間掌握中國公民在新的安全情況,并租賃派遣直升機趕赴第一現場,將中國公民從震區安全移出。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強大,中國出國留學、經商、旅游的人員數量不斷增多,海外利益也隨之增多。面對政局動蕩、自然災害、恐怖主義等安全威脅,中國海外利益保護成為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問題。此次快速救援行動,反映出中國有能力保護海外人員的安全。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