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嵐
人與人之間常常需要及時溝通思想、傳遞信息,只有具備善于發現、易于動筆、樂與表達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把作文教學作為重中之重,更注重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新課標指出:教學應注意全面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現代社會是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具有快捷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儲能力、處理能力,以及形象性、重現性、可控性,運用于作文教學,有輔助優勢。
一、跨越時空,開放教學,廣泛積累
“厚積”才能得心應手地“薄發”,廣泛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可突破時空的限制,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語文學習領域,并且只需輕輕一按,學生便可將自己喜歡的資料收集起來,減輕負擔。
1.上網聊天,積累生活。
唐朝著名詩人陸游曾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是作文的源泉。學生的活動范圍小,生活經驗少,但大家的經歷加在一起就豐富了。
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讓學生上網聊天,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生活積累方法,學生之間聊天是無拘無束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與伙伴交流。教師只要積極引導學生留意收集聊天的話語,敏銳地發現有新意的思想內容,整理成文儲存起來,就可以備作文時急用了。
2.下載資料,積累語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寫作之前,可布置學生上網收集有關資料。這些豐富的內容在學生心中形成一個信息庫,他們寫作的時候,從自己的情感、喜好出發,從資源中提取、組合、加工,而后進行再創造,就可寫出文章。
此外,還可從電腦網絡中下載自己喜愛的、可借鑒的文章、精彩片段、好詞佳句,收集保存在文檔中。日積月累,學生寫作時信手拈來,根本不用怕寫不好文章。
二、媒體誘導,激趣樂寫,主動參與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動”而“辭發”,只有使學生持續地處于興奮狀態,他們才會樂此不疲。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集聲音、圖像、文字與多種信息于一體,能極大地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動聽的音樂、五彩斑斕的畫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耳悅”“心悅”,寫作興趣盎然。
如:指導學生寫一次班隊活動,先攝下學生在班隊活動課上拔河比賽的情景。作文課伊始,把錄像播放給學生看,伴隨著比賽場上的吶喊聲,那激烈的場面仿佛把學生又帶回到活動,他們個個興趣盎然,情緒高漲,錄像播完,暢所欲言。由于學生有真情實感,個個作文興致很高,有了積極性,自然樂于動筆,主動參與。
三、情景再現,相機指導,探究寫法
絢麗的色彩,美妙的音樂,使學生呈最佳狀態。但學生的觀察,多處于無意注意狀態下的觀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難免顧此失彼,抓不住重點。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重現性、可控性,為老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探究作文方法,提供便利。
1.指導觀察,啟迪思維。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是學生自能作文的重要素質。只有觀之有法、察只有序,才能把文章寫好。
如寫班隊活動——拔河比賽。學生看完錄像后,先作文。隨即教師針對文章缺乏條理、重點不突出等問題,點撥指導,出示思考題,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再觀看錄像,引導學生有順序、有重點、抓住特點觀察。比賽是緊張激烈的,有些細節稍縱即逝。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慢進、定格等功能,引導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運動員的動作、神態,體會他們的內心活動,并邊看邊討論。這樣學生懂得觀察要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抓特點,逐漸提高觀察能力。
2.范文引路,探究寫法。
在自習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聲像結合技術,教師再次播放配有“下水文”的錄像,利用“下水文”幫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寫好文章,使學生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并指導學生從范文中找到相應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如作寫景的文章,在指導學生觀察仙女湖的美麗之后,重現配有《美麗的仙女湖》這篇文章的錄像,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用畫線或紅色字體出現,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邊看邊思考,看完之后共同探究,歸納出“對比、比喻、擬人、排比、聯想抒情、直接抒情”等寫好文章的手法,為學生順利完成自己的作文做好鋪墊。
四、提供信息,開闊視野,自主選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可突破時空的限制,把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活動,他們周邊的人、事、景、物拍攝下來,編輯儲存起來,還可掃描、下載有關內容儲存在一個文檔里。在作文課上請學生自由打開這個文檔,瀏覽材料之后,選擇內容或得到啟發,從而找好寫作素材。這樣不但能解決沒內容寫的問題,而且能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培養他們觀察生活、自主選擇材料的作文基本能力。
如寫動物時,文檔中存有幾種動物(兔、猴、貓……)的生動真實圖片,活動錄像或動畫設計,同時配有動物簡單的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選,然后依照已經掌握的觀察方法、寫作方法作文。由于熱情高漲、信心十足,再也沒有“無米下炊”的“巧婦”。而且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重播、定格等功能,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使用,使觀察更仔細,內容更具體生動。
五、網上交流,合作探究,自能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學生自能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自能作文的關鍵。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集輸入、編輯(排版、修改)、存儲等功能于一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如學生可以用鍵盤在網上直接“寫作”,這樣師生能一起通過網絡交流評論、修改文章,便于全班同學合作探究,取長補短、引以為鑒。對于學生自行修改之后、一致公認的好文章,可上網發表或投入“宣傳窗站”、“校廣播站”、“校刊站”等欄目在網絡發表,或打印,向報紙雜志投稿,給學生展示自己能力、體驗成功喜悅的機會,讓學生在老師、同學、家長的贊揚中更奮發向上,激發更大的創作熱情。
的確,“教學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第思多惠)”。作文指導、批改、講評都應注意鼓勵,減少對學生作文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樹立學生作文的信心。同時創設和諧、平等、友愛、輕松的作文氣氛,為學生創造自主作文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意得則舒懷以命筆”,學生就一定會自能作文,且“不寫不快”,從而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