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芳
摘要:“生活即教育”,筆者對陶行知先生這一深邃思想所包含的本質特征結合習作進行簡要的探討。習作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是學生個體生命、心靈的獨白,天性、靈氣的展示,認識、情感的的宣泄,目光、悟性的折射。其“本真”源于學生生活的實踐、生活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生活的感悟。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描繪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習作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習作內容即生活的內容。生活的空間有多大,習作的領域就有多廣。習作是學生生命的原生態體現,即真情實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達。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即習作的“本真”源于學生生活的實踐、生活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生活的感悟。
一、在實踐中體驗生活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學生生活內容是學生習作的基礎,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習作。
小學生的習作是以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他們主動積極地進行生活實踐,才會產生感受,才會有一吐為快之感,傾吐的內容才能是真實自然的,是有真情實感的。因此,教師在注重加強課內實踐活動,把生活引進課堂的同時,更應當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自然的、社會的大課堂,關注現實生活,參與生活實踐。學生只有用心靈去感受,用慧眼去追尋,用巧手去操作,才能使神奇的自然、沸騰的社會、甘甜的生活、溫暖的人情深深映入腦海,獲得對生活的鮮活印象和感性經驗。教師要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型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如自學性實踐活動:當小老師,輔導同學;當小編輯,創辦小報;當小演員,編排課本劇;當小記者,調查采訪等。又如自理性實踐活動:洗衣襪、整理房間、購置小物品、步行上學等。
誠然,小學生的思維尚處在發展初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平淡中尋找不平淡,留意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如一棵小樹、一角小景、一件小事、一點小心思、一個小秘密,努力捕捉事物的特點,發現其實質。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和交流觀察到的素材,將“源”建成“庫”,使零碎的變為系統的,陌生的變為熟悉的,分散的變為集中的,膚淺的變為深刻的,強化學生對生活原型的再認識,為他們的習作提供翔實的素材。
二、在品讀中認識生活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有如神助。
實踐證明:小學生掌握書面表達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語言積累和內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有效的語言積累和內化的方式。讀是知識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是內在的吸收;寫是知識的運用、生活的再現,是外在的表達。讀是寫的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學生通過閱讀,才能克服生活面窄小、直接經驗少的弊端,借助于大量的閱讀認識生活、開拓視野,才能獲取較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學習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認識,積累個性化的語言材料,拓展寫作思路,提高觀察、感悟和表達生活的能力。
課外閱讀本是一種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自在的品讀。在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①廣泛讀。教師要有計劃地、經常性地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優秀習作和科普讀物等,促進他們提高文學素養,拓寬知識面,體會寫作方法。②專題讀。教師要加強學生課內外、讀和寫的聯系,閱讀內容在內容上相融,語體上相近,訓練上相同,圍繞某個專題去集中品讀,以提高閱讀和習作的即時效率。③定格讀。引導學生要按照相對統一、規范的要求去讀,如寫讀書筆記、摘錄佳詞妙語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④交流讀。學生的興趣總是有差別的,教師要定期讓學生你說你感興趣的,我說我感興趣的,大家的知識、語言和表達方式就會在不知不覺的交流中豐富起來。
三、在練筆中感悟生活
“文為心聲”,習作本來就應該真誠地坦露心跡,熱情地擁抱人生。因此,學生習作的基點應當是學生個體生命生態的展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情緒、意愿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他們實事實寫,實話實說,實情實抒,自主練筆。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感受深刻,才會有傾吐的欲望,才能表達生活的“本真”,展示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倡導學生的練筆須從自己寫起,從自己的身邊寫起,寫自己的物品、自己的親友、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特長、自己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等。
現實生活中無事不能入文。我們要拓展學生練筆的時空,引導學生以真實生活為題材,以生活需要為目的,廣開練筆的渠道,增加練筆的機會。①讀寫結合。讀中學寫,讀中練寫,如縮寫、擴寫、補寫、仿寫、續寫、改寫等,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求異思維。②實際運用。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隨時隨機對學生進行訓練,如請假條、留言條、借條、通知、新聞稿、尋物和招領啟事等。③學科聯系。重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如圖畫配文、文配插圖、科技小論文、英語習作等。④說寫訓練。說是寫的前奏,如設立“心語”信箱、“一事一議”欄目,開展“故事接龍”“新聞簡報”“佳作品鑒”等活動。⑤想象習作。想象在形式上是浪漫的,但想象的本質是現實的,它是現實生活的投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寫幻想、寫奇想、寫假想、寫夢想等。這林林總總的練筆活動,為習作的正式訓練提供了豐盛的“初級產品”和廣闊的智力背景,又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感悟力。
四、在訓練中描繪生活
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感到,只有讓學生感到民主、寬松、融洽、坦然、愉悅,他們才能主動學習,自由思考,大膽表達,反映出生活的“本真”。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變“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建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習作訓練機制。①命題自由。“題好一半文”,好的命題使學生產生寫作的沖動,有利于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教師要特別重視研究和增加半命題、選擇題、范圍題、情境題、自主題等多種形式的自由命題。②構思自由。教師要激勵學生多層面立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確定不同的中心,表達個性化的思想。同時激勵學生多角度構思,確定不同的寫作重點,采用不同的寫作順序、開頭結尾、段落結構等,使他們的習作寫得更為真實自然。③內容自由。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讓學生自由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物品、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親友、自己的心思;描繪自己熟悉的生活: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蟲、一角小景;表達自己體驗的生活:親身的經歷、新奇的事物、有趣的活動、難忘的事情;敘寫自己想象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幻想、自己的奇想、自己的夢想。④形式自由。小學生習作以記敘文為主,但不要受它的約束。詩歌、小說、童話;記敘、議論、說明;順敘、倒敘、插敘;敘述、引述、轉述……讓具有不同閱歷、不同思維特點的活生生的個體學生去自主選擇最易抒發自己內心感受的形式。⑤抒情自由。學生的情感豐富,個性色彩濃郁。教師要讓學生心靈徹底放松,怎么想就怎么寫,進入一個無拘無束、自然暢快的寫作狀態,不能讓學生“造假”、封閉自我。⑥評改自由。評改可采用小組、同桌相互評改,教師評學生改,學生自評自改等形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評自改,教給學生常用的修改符號和基本的修改方式,弘揚學生習作中的“本真”和創新的成分,哪怕是一詞、一句、一段,都應大張旗鼓地表揚,使學生的習作有個性和靈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的表現和發展。“本真”是小學生習作最理想的境界,教師應著眼于小學生的生活,千方百計引導他們敘真事、寫真人、說真話、抒真情。習作也只有反映了生活的“本真”,才能成為學生的一件樂事,學生才能從中領略到抒發情懷的快樂和愜意,而習作的本質也正是習作主體內在精神、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其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字外化。
【參考文獻】
[1]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l.
[2]胡國樞.生活教育理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3]許紀友.生活是教育中心[J].行知研究,1998.
[4]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
[5]諶安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探源[J].云夢學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