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孕育于80年前那場史無前例偉大遠征的“長征精神”,不僅集中體現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魂”與“中國范兒”,成為激勵我們及后輩接續推進中國宏闊發展的紅色基因;這一壯舉也被國際社會視為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出的人類史詩。
何謂“長征精神”?習近平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的精神內涵,即“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走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的長征路,就必須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在“長征精神”指引下砥礪前行,就當堅定恪守理想信念。“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不變靈魂,更是其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力量源泉。理想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這就是我們黨指日可待的第一個“新長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秉承天下為公的如磐信仰,拿出攻城拔寨的銳氣,扎扎實實地走好扶貧攻堅的每一步。
在“長征精神”指引下砥礪前行,就當始終奉行民生為本。長征不懼難,人民是靠山。當年紅軍所到之處不僅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更是心系百姓、打富濟貧,被群眾稱為“子弟兵”、“菩薩兵”。如今環境變了,條件好了,但植根基層、聯系群眾、顧念民生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走好新的長征路,就必須克服脫離群眾、坐而論道的漂浮作風,銘記宗旨,勇于擔當,求真務實,造福于民。
在“長征精神”指引下砥礪前行,就當始終秉承艱苦奮斗。艱苦奮斗精神發源于爬雪山、過草地的極端惡劣環境,卻注定要經受生活富裕、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考驗。作為民族傳統美德和黨的優良作風,“艱苦奮斗”既包含不畏困苦、愈挫愈堅的韌勁,更不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拼勁。走好新的長征路,尤其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與蠻拼,始終秉持不慕奢華、厲行節約的儉樸作風;敬業愛崗、不事慵懶的勤勉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為人先、敢創新路的創新膽略。
夢在遠方,道在腳下,長征永遠在路上。讓我們緬懷先烈,銘記初心,在長征精神鼓舞下,眾志成城、砥礪奮進,不斷開拓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