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_ 本刊記者(發自湖南長沙)
在追尋與保護中傳承歷史的文脈——本刊專訪資深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教授
采訪_ 本刊記者(發自湖南長沙)

陳先樞向本刊記者介紹部分著作
麻石路,老建筑,青磚灰瓦,最能勾起人們尋根懷舊的情愫。長沙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歷史文化古跡眾多,每一處、每一點都在訴說著一個個或婉轉、或壯麗的故事,從中可梳理出長沙的歷史文化脈絡,可觸摸到長沙千年歷史傳承的溫度。時至今日,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經濟風生水起,在時代發展與歷史傳承的碰撞中,到底該如何合理保護歷史古跡,留住一座現代化城市的“根”?這些都是人們所關心的話題,也是政府在開發建設城市中必須直面的課題。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官員、長沙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先樞(以下簡稱“陳”)是清代史志學家陳運溶之后。陳先樞先生癡情于長沙歷史文化的尋訪和研究,為長沙的歷史文化研究與奔走獻出了畢生心血,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學者。陳先樞先生對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說,近年來長沙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市容市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都市的氣息越來越濃了,但與此同時,一些頗具特色的、傳統的古跡也隨之消失了,站在文物保護的角度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和遺憾,“搶救老街,保護歷史街區,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記:據悉長沙劃定了一片歷史文化街區,很多人只知其中的零星故事。請您系統介紹一下長沙的歷史文化街區狀況。
陳:2002年底,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列為立法項目。經過一年時間的調研和起草,《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在2004年4月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獲審議通過,7月獲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確了保護的目標“應當突出楚漢名城、革命勝地、湖湘文化、山水洲城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主要保護內容分為4項:
一是重點保護岳麓山(含橘子洲)、小西門、天心閣、潮宗街、開福寺等5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2010年調整為古城風貌和岳麓山風貌2片歷史風貌保護區);二是把象征和見證長沙歷史文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名城保護的核心之一,明確了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同時提出保護的內容還有歷史文化村鎮、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及其周圍相協調的環境;三是把湘銹、花鼓戲、老字號、歷史地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風景名勝、古井名泉、古樹名木等納入了保護范圍;四是對重要歷史遺址,要求設置標志,具有特別重大歷史價值的,創造條件予以恢復。
2003年9月9日,市長辦公會議首次明確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時任市長譚仲池明確表示:“盡量保護街區格局、規模、尺度,把街區保護作為第一位來考慮,保護與規劃如有矛盾,規劃讓步。”2004年7月8日,市長辦公會議進一步確定11條歷史街巷和23處歷史舊宅的保護名單。同年11月,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1—2020)和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評審會召開,兩個規劃都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到現在,長沙已經形成了包括太平街、潮宗街、銅官老街在內的3處歷史文化街區,另有妙高峰、化龍池、西文廟坪、開福寺4個歷史地段。長沙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廣大民眾的高度重視。這些都是長沙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記:長沙這些現存老街區和古跡、遺址的的現狀具體如何?
陳:在國內城市建設越來越雷同的情況下,留住了歷史文化街區,就留住了古城特色,就能彰顯城市的獨特魅力。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和長沙最古老的麻石街金線街集中于此;辛亥革命的秘密機關共進會、四正社、湖南體育會舊址分布在太平街兩廂;明吉王府西牌樓舊址尚有遺跡可尋;乾益升糧棧、洞庭春茶館、利生鹽號、老通義油漆號等清代至民國老字號遺址尚存。小青瓦、坡屋頂的民居和石庫門的天井四合院遍布整個街區,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國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
潮宗街是近代米市興盛時所形成的一條繁華街道,至今保留麻石路面,舊時是米鋪、旅館集中之地,街上及周圍分布著多座近代教堂,其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無不體現特定時期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建筑特征。兩側街巷保存傳統民居和名人公館較多,著名文化史跡有時務學堂舊址、文化書社舊址、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韓國臨時政府活動舊址等。

長沙太平街的麻石路
化龍池歷史地段古為善化縣署和善化縣學宮所在地,舊有“樓臺燈火似秦淮”之譽。化龍池和白果園仍保留麻石路面,街道呈S形,很有特色。現存主要史跡有孫思邈洗藥庵舊址、善化縣學宮遺址、程潛公館舊址、劉建緒公館舊址等。
可惜的是,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如福勝街蘇州會館、坡子街鴻記錢莊、樂新巷唐生明公館、楚湘街交通銀行舊址、西長街基督教堂、魚塘街聚福古井等都已被拆除。另外,許多有特色的老街也消失了。
記:可見,搶救歷史文化古跡刻不容緩了。請問政府有哪些保護規劃和措施?
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主要分3個層次進行規劃保護控制:第一層次,總體上保護長沙歷史名城風貌特色,保護并發揚山、水、洲、城渾然一體的城市環境特色,保護城市的基本形態格局,保護控制好主要景觀視線走廊、舊城格局;第二層次,重點保護好古城風貌保護區和岳麓山風貌保護區,以及3處歷史文化街區、4個歷史地段,確定保護區的范圍、性質、建筑風格、環境特征和保護控制要求,并對容積率、建筑高度、視線走廊、交通組織、用地性質、環境整治等進行規劃調整和控制;第三層次,保護控制好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古井名泉等。
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整治工程于2005年正式啟動。首期工程完成了太平街、金線街基礎設施建設、路面改造,初步形成太平街南北入口廣場,啟動傳統民居院落的改造整治。與此同時,啟動化龍池、白果園、大古道巷、小古道巷、磨盤灣(含南倒脫靴、一步兩搭橋)、天心街、西文廟坪、古潭街、潮宗街(含梓園、九如里)、連升街、吉祥巷(含同仁里)等11條歷史街巷和23處歷史舊宅的維護,并被納入長沙市2005年的“八件實事”之一。2006年啟動靖港古鎮的維護和整治工程,2008年靖港鎮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長沙新發現文物點1995處,其中市區313處(不含今望城區)。2011年啟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2013年國務院公布其名單,長沙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其中市區8處。至此,長沙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其中市區14處。
記:除了這些措施,還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保護長沙老街所承載的歷史文化?
陳:要調整城市規劃思路,走“保護老城建新城”的路子,把太平街、潮宗街、銅官老街3處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保護規劃納入長沙市總體規劃。老城區的棚戶改造工程應盡量保留古城的格局、環境和歷史風貌。
歷史文化街區應保持其歷史信息的真實性,保留街巷格局和走向,保留老街地名,保護好街區內的歷史建筑和其他文物,保護和恢復麻石路面,恢復街區內的歷史人文景觀。公用設施和房屋內部則可做適合現代生活的改造。此外,還應劃定建設控制區,對控制區內建筑物實行高度、外觀、造型、色彩上的限制。
要動員已征用老街的開發商參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建設,改變開發模式,把歷史街區建成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和市民懷舊的傳統街區。投資理念應從靠出售樓盤獲取利潤,轉變到追求文化品位、靠商貿和旅游經營獲取回報上來。
要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辦法,多渠道籌集保護建設資金,多方式組織保護利用。市政府應明確相關部門職責,通過優惠政策引導,逐步推進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利用,在把長沙建設成現代化城市的同時,留住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個性。
記:現在各地的城市建設都日新月異,該怎樣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中的關系?
陳: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關系。文化名城保護的依據與保障,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法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護身符”。以往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都是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結果。目前,我國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文物保護的法律與法規是比較健全的。長沙市的地方法規主要有《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長沙市地名管理辦法》以及關于岳麓山、銅官窯等專項管理條例。
規劃先行原則。城市建設是一個藝術創造過程,必須堅持規劃先行,通過科學規劃把城市的整體與局部完美地統一起來。城市規劃要有超前性、預見性和協調性,盡可能避免短期行為和重復建設,不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過多的遺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應認真對各保護片區內的舊城肌理、文物網點進行深入調查,歸納和總結名城保護和建設的指導思想,提出既合乎保護要求又有利于古為今用的建議,包括限高、環境協調、保護措施等。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強調文物的原址原貌保護,若非涉及城市功能關鍵節點與保護相沖突,不得考慮將文物建筑易地重建,更不能肆意拆除。城市建設需籌集資金,離不開市場運作。但市場運作必須在政府的調控下進行。在老城區建設中,政府必須協調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涉及歷史街區保護和文物保護等重大工程時,必須由政府主導,以保證城市文化品位不因開發商的眼前利益而受到損害。應制定政策,鼓勵民間資金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
保護和建設的關系。長沙作為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建設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保護歷史名城的歷史風貌。對于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尤其對具有突出意義和重大價值的文物古跡,要保護其完整、真實的存在,并傳之于后世。科學發展觀要求,城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個環境,不僅指自然生態環境,還包括歷史人文環境。即城市建設不能以破壞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為代價,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要留住歷史的文脈。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是將城市外貌、建筑特征和文物古跡簡單的組合,而要從城市歷史形成的精神與物質元素中提煉出城市形象的定位及其表現方式。在回歸傳統的同時,又要下大力氣改善傳統民居院落的居住條件,尤其要重視管網改造,更新廚衛設施。外在形式是傳統的,內部功能卻是現代的。
點與面的關系。“點”指文物保護點,“面”指保護片區,二者應是不可偏廢的關系。但過去名城保護多著重于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忽視歷史街區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有較多的文物保護點外,還必須留存有能夠見證名城歷史的老街區、老建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構成一個古城的歷史風貌。因此,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關鍵是老城區“格局、環境、風貌”的保護。
記:如何突出法律與規劃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作用?
陳:依法保護原則。立法是歷史
人物簡介》》
陳先樞,男,湖南省長沙市人,資深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湖南商學院貿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動委員會委員。清末著名學者、《湘城訪古錄》作者陳運溶的后代。已出版和合作出版著作136部,發表論文450余篇,多次獲全國、省、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