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郭錦川 攝影|思源
蔚藍的憂傷
撰文|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郭錦川 攝影|思源
步入海洋三所鯨豚館,就像置身于一個幽謐的世界。我微吸一口氣;淺淺的,在微暗的視野里無聲地徘徊,是什么氣息呢?
不是海水的咸澀,不是魚蝦的腥鮮,并不十分濃郁,卻充斥著整個狹小的空間,是甲醛吧……有點刺鼻。我看到一個小罐子里塞滿的魚,瞪大的魚眼被玻璃壁擠得有點兒變型,靜默,難聞的氣味啊,我連水都喝不下。
循著略嘈雜的形形色色拍攝的聲音,一位志愿者姐姐甩動著宛如浸在洋灣中漂蕩的烏色發絲,滿臉興奮地向我們講述著他們的鎮館之寶。在被打下的燈光中,我看見了它被三根金屬絲吊著的身體,是游動的姿勢,仿佛身處大海,可是——它不疼么?
低低的、慢慢的,有什么在沉淀。這是一條很長、很長、又很大的灰鯨,長到我站在上邊的圍欄旁,要拍三張照才能容納進它完整的身軀;大到,嗯,大到我站在它側身下抬頭,滿目盡是烏沉沉一片。這是它皮膚的標本,它伸向我的魚鰭,光滑的,幾乎沒有破損,看得出它的身軀被處理得很好,連剝皮拔骨都不帶一點損壞。我想著制作標本的經過,努力去尋找著它腹下的開口,沒有,已經被涂料抹去了痕跡。繁華下遮掩的枯敗,我好像看到了它仿佛大??莺院鬅o意識游蕩的干癟的靈魂。低低的、慢慢的,沉淀著它蔚藍色的低吟,是大海嗎?那種過膚而無痕的感覺。
大姐姐說,它是2003年在廈門海域被發現的,然后呢?然后呢?就被你們帶走了嗎?它自然死亡后不是應該沉入海底嗎?四周很暗,可燈光的照耀卻分明可以看到任何一個角落,陰涼的觸感浮動著,有什么正在釋放,是空調。涼涼的。像大海一樣。蔚藍色的憂傷啊……被迫做了一回法老。
我突然有點想笑,這不正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嗎。這么小的空間,也難怪它游不動了。明明擁擠而窄小的空間,卻硬是把它的骨架吊在了空間的另一頭,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叫骨肉分離……
可惜,它不會有情緒,年歲更迭,日日夜夜,無喜無悲,像一個早已圓寂的大師,輕響著的,不是佛堂的鐘聲,是什么呢?是什么呢……它的皮膚好干燥,緊繃著,連個表情都沒有,在這個窄小的空間里,只塞得下甲醛難聞的氣味,沒有它輕吟淺唱的歌聲,也容納不下一絲憂傷,我有點難過。
其實,不是我多愁善感,觸景生情。蔚藍色的啊……沒有憂傷。
只是,只是希望它能活過來,回到大海,馱負著我,尋聲而來,踏歌而去。
(指導教師:陳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