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榮
這兩年大型資本進入鄉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管是資本與企業結合形成共同發展,還是模仿臺灣社會福利層面操作,使用計劃項目委托辦理。當資本介入,沒辦法得到當地居民的參與和認同時,很多時候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矛盾。從事鄉建活動的人們,慢慢形成一種共識,當地居民應該成為鄉建的主體。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條件,也必然導向不同的做法,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個方子救天下才是理性的做法。本期沙龍,為大家介紹四個真正在以鄉建的方式去重整與活化鄉村的案例。鄉建需要資金,需要參與建設、經營,將一種良性氛圍營造起來的人,需要更多的理性。
聽松書院是返鄉創業的項目,不是普通的農村創業。聽松書院的建設歷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很復雜,總結成了八個同構的關聯詞,從一個人的理想變成了一群人的理想,從一棟房子,變成了一個社區,從一次事件,后來有一段危機,最后我們整體又形成了一次變革。
上個月我們在北京開第一次股東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我們正式成立了公司,之前我們還是作為一個項目在推動聽松,在這次大會上,大家統一了認識,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個民宿,也不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建設,我們要做的是這么多的城市的設計師,這么多優秀的文化人一起做的,基于清西陵,基于聽松書院的文創事業。我一直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平衡點,希望更多人能夠成為關注聽松書院的“松果”。
我們接觸西河村以后,首先以這個村子為中心,設定了距村子3小時的黃金旅游圈。在三個小時之內,在300公里可以自駕達到3個省會的13個城市。這也是我們鎖定的目標客戶群。對這個村子進行內部調研,發現這個村子比較符合當前最受歡迎的旅游形式——自駕游,和當前最受歡迎的資源種類——鄉村游,還有當前最受歡迎的旅游狀態——休閑度假游,三個基本條件。本著開始設計這個村子的時候,所制訂的一個最小干預的精品度假模式,把西河村定位成一個讓城市人發呆的地方。有了這樣一個定位,考慮三個問題,第一我們要做什么,第二我們的優勢,第三我們的劣勢。做好這三個問題的分析,我們才知道我們可以往哪個方向去發展。
西河村地處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境內,交通比較方便,西河村保留了很多明末清初的老式的建筑。上海蔓鄉首先以村子為中心設定3小時黃金旅游圈,發展自駕游、鄉村游、休閑度假游,在西河村里開設了第一個咖啡館、星空帳篷酒店、度假酒店等。留住客人,是非常關鍵的,在軟件上,西河村開設了農家手工坊、特色庭院、農耕文化展示館,并舉辦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射箭、農耕、篝火晚會等活動。通過一年的運營,趙亮思考:我們給鄉村帶來了什么?他發現,村里經濟發展了,年輕人回來了,村民觀念改變了,精神面貌更好了,收入也增加了。經過運營,變身成為時尚的創客小鎮,這里有多種多樣的特色小店,成為創業者實現夢想的地方。
桃源村位于湖北省廣水市東部,地處大別山和桐柏山相交間的峽谷中,原始風貌保存較好的古村落,民居石房為主,2萬多棵柿子樹,樹齡100年以上的有600多棵。2013年,桃源成為廣水市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范圍,住建部最美宜居村莊。桃源項目建設主要內容有:古民居改造;生態環境修復,包括水系修復、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植樹造林。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景觀建設;五是文化建設。桃源成立內置金融合作社,目前已有20多名鄉賢、40多名老人入社,加上政府的引導資金,合作社資金規模已經達到120萬元。
這三年桃源村走得很快,但是也走得無比的艱難,我自認為是參加工作以來,最為艱難,也是最充實的時期,三年干了十年的事,很多的委屈、迷茫。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這期間由于文化的差異,思想碰撞,目標的不同,都在增加這個項目的難度。我想我們在桃源項目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中國基層面臨問題的縮影。
一個鄉村建設好的機制應該是90%的規劃執行力,有效使用項目資金,高度的擔當精神和快速推動項目建設的能力。
未來桃源村的發展主要靠兩塊,一塊是村兩委養老、環境衛生、社會治安、教育為主的行政管理。另一塊是農民合作社以凝聚人心、產業發展、資金互助、自我管理為主的可持續發展。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并強調不搞特殊化,同時不能沒有變化。當地領導非常重視習總書記的指示,但是具體怎么干,大家剛開始都是一頭霧水。作為一個宣傳部副部長,到十八洞村當工作隊長之后,前半年的時間里都是在批評中度過的,當地老百姓也覺得宣傳部副部長沒資源,只有一張嘴。但我想自己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統一思想和建設文化,于是在十八洞村開展文化活動,讓老百姓融合在一起,統一思想之后再推動建設工作,老百姓就心甘情愿地支持公益事業的建設。
十八洞村能走到今天是靠“六個一”:一張好名片、一方好山水、一個好故事、一首好歌曲、一個好團隊、一個好理念。
十八洞村,是湘西花垣縣的一個原始苗寨村落。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強調不搞特殊化,同時不能沒有變化,并明確提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原則。精準扶貧不僅使得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發展了支柱產業。工作團隊還打造“六個一”助力精準扶貧,一張好名片,習總書記和精準扶貧;一方好山水,十八洞有有“小張家界”之譽;一個好故事;一首好歌曲;一個好團隊;一個好理念,即113工程,每家每戶十棵冬桃,十棵黃桃,三百尾黃花魚,通過“113”工程給老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