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新瀉縣的傳統織物“小千谷縮·越后上布”,已成為無形的文化遺產。《自遊人》與武藏野美術大學合作的研究計劃,致力于把這種傳統工藝商品化,而旅館住客可以率先試用這些商品的樣本。
「住」
面對當地的古民居陸續損壞的情況,《自遊人》提出了翻新成旅館的建議,使建筑物的傳統特色得以保留下來。例如支撐房屋的結構“総欅造り”,現在已經很難重新再造一次。
「食」
新瀉出產的傳統蔬菜比京都和金沢還多,在這里可以吃到以這些蔬菜為主的野菜料理。旅館所處的南魚沼市出產越光米最有名的地方,加上當地有名的日本酒,可說是絕妙的搭配。
「農」
身處于以米聞名的新瀉縣,而《自遊人》亦有栽培自家品牌稻米的經驗,不難想象在這里的住客可以參與種植體驗。
「健康」
“里山十帖”提供的都是以有機蔬菜為主的低卡路里飲食,而在寢具方面亦下了一番功夫。另外,旅館不會使用殺蟲劑,為住客保留了一片新鮮的空氣。
「藝術」
在旅館內,到處都可以看到不少藝術家的作品,旅館將它們視為啟發地方經濟活性化的原動力,而旅館亦會定期舉辦展覽會和講座。
「游」
在旅館周圍,可以看到樹齡超過300年的櫸木林、棚田和山脈,在冬天亦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雪景。
「愈」
旅館的露天溫泉,得到不少雜志和電視節目的介紹。從溫泉可遠眺日本百大名山之一的卷積山,在晚上亦可眺望星空。
「集合」
這里既是一間旅館,也是一個“集合”的場所。除了前述的藝術家講座,旅館亦會不時舉辦創意工作坊,邀請各地的旅游專家,跟當地的居民,討論和啟發“地域活化”的前路。
里山十帖
“里山”二字,日語中意指人與自然的交界。從空間上講,就是位于自然與城鎮之間,人與自然共存的鄉村地帶。長久以來,日本形成了獨特的“里山”文化,在廣袤田野中偶見幾戶傳統民宅,人們的活動點綴于自然之中,并在融合了自然的生活當中產生出傳統手工、思想與智慧的生存藝術,引導后世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但現代化的步伐使得日本山村面臨耕地荒廢、老齡化的嚴峻問題,顯然不少人已經覺醒——巖佐十良與他的“里山十帖”便是其中一例。
巖佐十良將老溫泉旅館的改造當作雜志選題來做,在他眼里,“雜志算是紙張的媒體,這里是實物媒體,盡管都算是媒體,雜志是把內容全塞進紙本里,旅館的話可以解放到整個空間,可以觸碰,可以坐下,可以吃。”
延續《自遊人》的主張,保留建筑主體的原木風貌,開辟12間房,其中9間房擁有絕景溫泉,面對海拔兩千公尺的卷積山,一邊享受溫泉一邊看漫山豪雪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體驗。空間改造對室內設計專業的巖佐十良來說并非難事,他利用所長,與設計師合作,打造出風格迥異的房間。空間上頗費心思,從丹麥設計大師阿納·雅各布森的“蛋椅”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理的“蝴蝶椅”,各種設計真品遍布房間及旅館各個角落,在古樸舒適之外,增添了些許個性。
除了空間,食材與飲食的挑選,亦是巖佐十良十分看重的部分。從多年前準備著手采訪稻作專題開始,自然所孕育的生態理念,一直是《自遊人》想要傳遞的。他們請來三星主廚神田裕行,用口感豐富的神田米以及新鮮采摘的時蔬,制作出自然料理“早苗宴”。“早苗”寓意感恩:自古以來,插秧結束后,當地會舉行名為“早苗”的晚會。
這些之外,巖佐十良及其團隊還繼續發散。在立于主建筑外的小閣樓里,與不同生活品牌合作建立合作商店,而由“里山十帖”自主經營的店,則是每月編輯精選,從農產飲食、經典家具、紙品衣物到地方民藝。館內的用品幾乎都可以在商店買到,材質一流的寢具、家居服,住過一晚后,許多客人第二天都忍不住在此消費。
2014年,“里山十帖”正式開業,“里山十帖”這個名字,意指“食”“住”“衣”“農”“環境”“藝術”等構筑旅館的十個要素。在巖佐十良團隊的精細構筑下,“里山十帖”成為一個靈活的媒介,當地美麗的風景與豐富的物產,通過觀光客、媒體的力量宣揚出去,不僅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帶動了相關旅游和文化產品熱度,更由于宣揚有機食材,以體驗帶動消費,聯動了當地農業的繁榮,南魚沼地區的農產品訂單大增,有效提振了地區經濟活力。
開業不久,“里山十帖”便榮獲了當年日本的優良設計大獎(2014?Design Award,G-Mark),這也是以工業設計為主的Good Design首次有旅館入選。南魚沼這個并不算熱門的景點也因為這間旅館而聲名大噪。
他山之石
“里山十帖”以農田為實踐場域,旅館作為媒介,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重振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同時也實現了雜志的轉型。它并非外來力量撬動當地經濟的首個成功案例,在新瀉縣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是現象級的地方藝術節。
“里山十帖”的成功,讓以文化與藝術之力振興鄉村又一次成為顯學。近些年在臺灣與大陸,標榜“里山經驗”的項目遍地開花。而細究起來,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些本著功利主義心態,認為文化藝術只是經濟發展的附庸的行為,必然導致對文化藝術的投入是一種短期應景式的,無法為地方經濟帶來任何長遠的發展。想要真正的撬動鄉村,不是喊兩句口號,做幾場表演能夠實現的。還需扎根當地,放棄啟蒙者和拯救者的心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挖掘在地資源,實現鄉村價值的輸出。
海峽旅游: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關鍵在于哪些方面?
德村志成:民宿這個概念最早由日本而來,民宿在日本有其獨特的模式與價值,日本民宿講究由內而外的文化存在,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為它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新瀉的稻米農業發達,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其次里山十帖保留了當地最原始的風貌,與周圍的溫泉風景及自然環境結合的不錯。再加上里山十帖根據在地特色,設計出實在的旅游觀光線路,形成了一個旅游、生態、文化、產業的鏈條。
海峽旅游:如果說要把里山經驗復制到其他地區,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
德村志成:民宿最早由日本傳到臺灣,漸漸往精品民宿方向發展,而到大陸之后,則完全成為沒有主人的奢華鄉村酒店。站在學者的角度,我是不太贊同復制里山模式的。如果要談的話,我認為是文化要素的導入。
海峽旅游:中國的鄉村民宿,能從里山十帖這樣的案例中學到什么?
德村志成:里山十帖地處鄉村,周邊環境及區位條件,適合發展民宿。而且它將一些文化要素導入民宿,形成了與在地資源結合的模式。如果放在中國,在鄉村建民宿,是因為流行,大家都卯著勁將鄉村變成景區,民宿也變成樣板化的奢侈酒店。事實上里山十帖有值得中國民宿發展借鑒的地方,首先在你沒有讀懂鄉村之前,不能貿貿然地去改造鄉村、建民宿。要守住鄉村的原始風貌,并且把鄉村的原風貌體現出來,而不是一味的重設計、重奢侈,更重要的是一種對鄉村的體驗。其次,民宿要有自己的東西,民宿主人的不僅是經營者,他與觀光客之間的交流,以及提供給觀光客一些關于鄉村的無形的內容,讓民宿的外延更大,也讓民宿更具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