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10月10日3時25分左右,溫州市鹿城區雙嶼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159號有4幢民房倒塌。截至11日1時12分,溫州房屋倒塌現場搜救工作基本結束,共搜救出28人,其中確認死亡22人。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17時,有關溫州4間民房倒塌的新聞報道6693篇,報刊文章485篇,博客文章113篇,論壇帖文460篇,微信1730篇,微博3055篇。新浪微博話題#浙江溫州樓房倒塌#引發網民閱讀5366.3萬次,評論1.2萬次。
一、輿情發展脈絡
輿情產生:10月10日3時許,鹿城工業區中央涂村中央街159號4幢約6層樓高的民房發生倒塌,多人被埋。一位住在倒塌樓房對面的居民稱,事發時“整個房間突然搖晃起來,隨后聽到一聲巨響”,他急忙跑出去看,發現對面的樓房已經完全塌了下來。此事引發網民大量關注。
輿情發展:隨后,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垮塌的4棟民房為3至5層小樓,墻體破舊,頂層有明顯的人為加蓋的痕跡,一樓為餐飲、水果零售店等。事發地附近街道兩旁建筑多為居民樓,底層大部分系個體商店,部分樓體出現裂縫,甚至缺失窗框。距事發地約200米的一家商店老板稱,垮塌樓房系居民自建房。兩三年前此處已開始拆遷,部分居民已搬走,現有居民主要為外來打工人員,“都是開店做生意的”。民房倒塌的現場圖片不斷被曝出,溫州鹿城區宣傳部門對救援情況和死傷人數不斷進行通報,輿情熱度持續上升。
輿情持續:10月11日上午,溫州市、鹿城區兩級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鹿城區負責人表示,倒塌房屋是農民在集體土地上的自建房,經初步分析倒塌原因是建設年代久遠且建于灘涂之上,地基質量欠佳,但倒塌房并不是危房且事先毫無征兆。輿情持續發展。
二、網民觀點傾向性
在抽取的481條網民評論中,主要圍繞著房子倒塌的角度展開,“危房”“加蓋”“老房子”都是評論中出現的高頻詞。網民呈現出以下幾種觀點:
樹立安全意識,加快房屋改造(44%)
@閣下何不同風起w:為什么明明知道房子有危險,還要住人……真心希望如果還有人住在這樣的危房里,或者是想違章建造,能夠看看這樣的新聞,不要抱僥幸心理了。
@林大鳥人多:如同這種20世紀建造的豆腐渣民房一定還有,希望加快房屋改造進程,讓安全意識可以根植百姓心中,多注意事前預防。
倒塌原因必須查明(34%)
@繁洞騎士團女團長:迫切想知道的是倒塌的原因,除了是危房意外,還有沒有什么別的原因。
為死者哀悼,為傷者祈福(18%)
@壹進壹:看著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心里很痛。祈福、平安!
三、輿情反饋
4幢民房的倒塌地處溫州中央涂村,是城郊結合帶。在救援的同時,媒體對此事不斷產生更多的追問:比如,樓為什么會塌?拆遷為何這么難?打工者租客們的居住環境如何?對于這些拆遷區域里的出租房,有關部門有沒有進行過監管?
《新京報》發表曹旭剛的題為《溫州民房倒塌禍起何處?》評論認為,溫州自建房倒塌事件是一出悲劇,悲劇過后,更需要認真審視自建房的質量安全問題。自建房而非正規居民樓的身份屬性,首先說明倒塌的幾棟樓房,在建造伊始,就可能處于無人監管、無專業人員施工的狀態,更不消說此后還遭遇了加蓋,如此這般,房屋質量焉能讓人放心?據中新網報道,溫州倒塌的房屋,已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圍。
據《新京報》報道,樓體有加蓋痕跡。加蓋很可能就是住戶為獲取更多拆遷補償而去做的功利性行為,又如何指望其安全性?前些年,西安北郊某地就發生過城中村自建房加蓋過程中垮塌致人死亡的事件,很多村民坦言,房子蓋好后,我們自己都不敢住。當地的自建房基本都是打工者居住,或許也說明,房屋所有者對住房安全性存有疑慮。溫州自建房倒塌事件,是一起不折不扣的悲劇,但是,悲劇過后,更需要認真審視自建房的質量安全問題。如果相關部門還是看著千瘡百孔的自建房一副漠然姿態,那么,類似的悲劇還會不斷上演。
四、輿情觀察
溫州民房倒塌事件發生后,雖然事發時間是凌晨,但消息迅速在網上裂變傳播,將溫州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顯示,事發當日,有關此事的新聞報道多達3162篇。與救援處置行動同步,新聞輿論戰迅速打響。梳理溫州民房倒塌事件的輿情發展脈絡和相關部門的應對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節點:
事件發生后,溫州市、鹿城區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并成立事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設現場救援、醫療救護等6個小組,全力開展救援、事故處置等工作。至10月11日1時12分,現場搜救工作基本結束。(在救援期間,不斷對死傷人數進行通報)
10月10日中午開始,組織開展全區農民自建房安全防范和城市舊房安全大排查。
11日10時50分許,溫州市、鹿城區兩級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溫州房屋倒塌事故情況進行說明。
突發輿情事件的處置,是在與時間賽跑。由于公眾的迅速聚焦,媒體的跟進報道,在應對輿情時,涉事部門的一舉一動都至關重要。溫州民房倒塌事件的應對反映出:
快速充分、首發定調的權威新聞發布,是壓縮負面信息傳播空間、引領正確輿論導向的關鍵前提。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的突發事件新聞發布黃金兩小時法則和公開透明原則,強調涉事主體介入、新聞發布的及時性,即速度第一。新媒體環境下“層層請示匯報”已不能滿足突發事件的應對需求,需要相關部門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發聲,展現負責、重視的姿態。另外,快速回應壓縮了不實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使得應對的難度降低。在此次事件中,網民觀點中有大量關于“倒塌房屋是危房”的討論,在10月11日的媒體發布會上,相關部門正面回應了網民這一質疑,對倒塌房屋進行了詳細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平復了網民質疑。
對于救援力量、救援難度和充滿溫情溫度的感人故事,媒體進行集中報道。在事發次日,一篇《溫州凌晨樓房倒塌瞬間 父親用身軀為女兒撐出生命空間》的暖心文章,被媒體廣泛轉載,文章中體現出的父愛與網民達成情感共鳴,既有力營造了“懷著‘生命第一的態度將救援進行到底”的濃厚氛圍,又理性釋放出“救災很不易,溫州在盡力”的強烈信號,為宣布救援結束、轉入善后工作作出輿論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