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陽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個體家庭的結構模式的改變,機構養老不可避免地成為許多人的養老選擇。而且形勢逼人,這一需求越來越迫在眉睫。
從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2.2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更是已突破了4000萬。
如此眾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面臨著哪些養老難題?該如何破解?今年重陽節前夕,記者進行了專門的調查,并“問計”關注這一話題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
缺錢:護理成本高昂讓很多家庭雪上加霜
家里有一位失能失智老人,首先意味著高昂的醫療護理費用和人力照顧成本。據統計,我國超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及醫療問題直接影響約1億戶家庭,對于許多貧困家庭來說更是不堪承受之重。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方新了解到,目前依托社區養老,對健康老人來說比較受益,而對失能、失智老人來說,不僅收費高,而且作用小。目前,醫養結合養老的落實比較困難,因為擔心完不成贏利指標等,醫院往往不愿意收治失能失智老人。
醫院和養老機構高昂的成本,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熬蛹茵B老困難也比較多。”方新說,“一方面需要家里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一個護工管吃管住還要每月支付工資6000元。另一方面,護工要有基本的護理知識,而且基本上是全天候護理。兩個條件都具備的并不多,尤其是在農村?!?/p>
盡管一些財政實力較強、專門機構較多的城市已對照護失能失智老人出臺措施,但從全國情況看,長期照護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務能力仍然不足。據民革中央調研發現,當前我國實行的失能貧困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主要是一種選擇性社會救助模式,覆蓋面較小,保障水平不高。
制度:完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
無論是送進專業的養老機構,還是請來專業的護理人員,都繞不過錢的問題。缺錢問題能不能通過保險的途徑來解決,是很多專家和代表提出的思路。民革中央建議建立和完善針對失能老人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當參保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長期護理時,其護理費用從護理保險中支付,從而為失能老人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
不久前,人社部印發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首次在河北承德市、吉林長春市、上海市、重慶市等15地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該項制度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主要覆蓋試點職工基本醫保參保人群。
2016年9月27日,北京市海淀區居家養老失能護理互助保險繳費正式開啟,護理險項目進入承保環節。長期護理互助保險資金由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照護服務機構繳納互助基金三部分組成,政府按不同年齡段繳費額度的20%比例予以補貼。
2012年6月,山東省青島市政府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開啟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護理模式。截至2015年末,青島市已有約4萬名失能參保人享受了護理保險待遇,共支出護理保險資金8億元左右,大大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養老問題上,要盡快地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護理問題。要建立完善社會長期護理的保險制度,目前世界上有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還有歐洲模式,我們國家有南通、青島、海淀模式,可以從這些模式中獲得啟發。建議相關部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盡快出臺符合我們國家特點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比珖舜蟪N瘯瘑T陳國令建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董中原建議國家鼓勵發展老年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業,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用提供護理服務替代現金補貼的給付方式,鼓勵老年人以選擇護理服務的形式獲取保險給付。他還鼓勵建立和完善老年康復護理服務相關制度,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老年康復護理服務體系,引導老年康復護理產業向家庭社區護理傾斜。
缺人:失能老人護理面臨的又一難題
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按照此標準,我國對養老護理人員需求量大約在1000萬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有10.4%的養老機構反映,由于護理人員不足已經影響機構運轉,有55.2%的養老機構表示人手較為緊張。
在山東省濟南市燕柳老年公寓,10個護工承擔著60多個老人的護理工作。該老年公寓負責人說:開業之初想招聘院校畢業有基本護理技能的畢業生,但實際上,因為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因素,根本沒人愿意來。留下來的護工不僅缺乏專業技能,而且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壓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會長王隴德表示,應該考慮從國家的政策,從管理的制度,從多方面的籌資來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吸引較多的人參與這項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吉首大學國際教育與公共外語教育學院教授張蘋英建議國家免費培養養老服務專業的人才。她說: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嚴重滯后,有些職業院校雖然也開辦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但還算不上真正的老年人護理專業,報名的學生很少,應該想辦法增強專業和職業的吸引力。
并重:推進養老服務,公益和市場要兼顧
能獲得專業的養老服務,是讓老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安享晚年的基本前提。談到照顧失能老人10多年來的體會,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院長易連軍說:失能老人護理難度大,要像醫院重癥ICU專業護理的方法來護理,這樣才能解決這些弱勢群體的痛苦和困難,提高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數,讓失能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里程。
如何從制度層面解決巨大的需求與專業化之間的矛盾,全國人大代表甘道明希望國家把養老服務業定位為公益性?,F在社會資本早已瞄準醫院、中小學校、養老方面,這就更要把公益性作為放開準入的門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劉政奎建議,更多的社會養老機構應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政府主要是正確引導、政策扶持。
易連軍代表建議,政府推進醫養醫護結合的專業護理機構的建立,在各地建一兩個醫院模式的醫養醫護結合型護理院,住院病人可用醫保結算,可以一直住在護理院里直到臨終。她還建議,養老機構掛靠一家醫院或者社區衛生中心,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開展醫養結合和醫護結合。
“我現在還能動,自己照顧自己。等動不了了,我也不用兒女,就拿退休金住養老院去。”76歲的青島居民王秀珍的想法具有一定代表性。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個體家庭的結構模式的改變,機構養老不可避免地成為許多人的養老選擇。而且形勢逼人,這一需求越來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