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

此次美國大選,美式民主這座屹立百年的“不老建筑”,正在步步走向坍塌。
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不足20天,美國大選迎來最后一場辯論——當地時間10月19日晚,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進行了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電視辯論。
這次辯論是大選日(11月8日)之前,兩人正面交鋒的最后機會。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間的第三場辯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主題:債務與福利、移民、經濟、最高法院、國際熱點、總統的健康。在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就每個話題進行15分鐘辯論。
辯論過程中,兩人雖然較前兩次辯論,在言辭上有所收斂,然而依然不掩飾對彼此的敵意,抓住各種機會猛攻對方“污點”,開撕毫無下線。
不論花落誰家,“輸家”似乎已經確定——美國始終標榜的民主制度。正如兩名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在三場電視辯論中的糟糕表現,本該成為呈現美國民主最好一面的選舉臺,卻淪為一個互相攻擊、混亂不堪的鬧劇場。
美劇《紙牌屋》中有這樣的臺詞,“金錢是薩拉索塔的巨無霸豪宅,保質期就只有十年,權力是古老的石砌建筑,能屹立數百年。”此次美國大選,美式民主這座屹立百年的“不老建筑”,正在步步走向坍塌。互“黑”互“撕”之后,無論誰能勝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看起來也只是候選人開出的一張“空頭支票”。
“顯然,2016年大選當之無愧是美國過去50余年最為黑暗的一次總統選舉。”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接受《人民周刊》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
張志新認為,美式選舉制度發展到今天,雖然在歷史上確實發揮過選賢任能的積極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凸顯。
往回看,2000年之后,美國痛定思痛,多次立法欲改革選舉,但如今仍令人對其選舉無奈與不信任。
互撕無下線
毫無懸念,終極辯論的套路依舊——吵架。
北京時間10月20日上午9點(美國東部時間10月19日晚上9點)特朗普、希拉里走上辯論臺,雙方沒有握手。北京時間10月20日上午10點40分美國大選最后一場總統辯論結束,希拉里和特朗普再度沒有互相握手。
客觀評價,三辯較前兩辯,雙方有所克制,然而,辯著辯著,還是不可阻擋地奔著“互撕”去了。
法新社說,與此前的“嘴仗”相比,辯論開始階段“奇怪地有實質性”。路透社也評論說,這是今年以來第一次更多聚焦政策而非性格的辯論。
不過,兩人依然經常跑題和轉移話題,辯論的嚴肅性不可救藥地打上問號。福克斯新聞網站評論說,辯論以“兩名候選人互擲指責和侮辱告終”。特朗普說希拉里是個“下流女人”,希拉里也毫不客氣地引用伯尼·桑德斯對特朗普的評價:“美國歷史上參選總統的最危險的人。”特朗普稱希拉里近期涉及權錢交易丑聞的“克林頓基金會”是一個“犯罪集團”。希拉里則稱特朗普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傀儡玩偶”,在其擅長的政策辯論時,她形容特朗普是不嚴肅的娛樂圈人士、一個被寵壞的幼稚富家子弟。
“2016年選舉中出現的候選人配偶裸照、情婦傳聞、涉嫌性騷擾、抹黑種族、造謠涉嫌各種歧視,乃至多個版本的‘電郵門和充滿污言穢語的‘錄音門出現,足以使今年大選榮登近50年來‘最黑選戰的榜首。”張志新認為,盡管200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什團隊操控“快艇老兵”組織對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里的猛烈人身攻擊,導致后者在最后競選關鍵時刻民意急轉直下,并最終在大選中失利。同樣,2008年選舉中,民主黨初選中關于奧巴馬的出生地、宗教和政治信仰等惡意制造的謠言,直到今天共和黨極右翼仍深信不疑。然而,都比不過此次選舉呈現出來的惡意攻擊的惡劣性。
誰在操控?
美國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多數美國人認為,試圖干涉總統選舉的不是俄羅斯,而是那些立場偏向民主黨的主流媒體。
根據拉斯穆森民調報道公司18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打算投票的美國選民中,56%相信“更可能是媒體中的許多人設法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當選”。這一比例較7月份調查時提高了6個百分點。
“以往自我標榜政治中立的主流媒體在今年大選中公然選邊站也是難得一景。”張志新舉例說,例如,特朗普直接認定《華盛頓郵報》以及“POLITICO”與《赫芬頓郵報》等有違職業道德,明顯偏向民主黨候選人,因而禁止其參加自己的競選活動。特朗普還將CNN直接改名為“CLINTON NEWS NETWORK”,諷刺其不擇手段為希拉里背書,打壓特朗普的選情。首次總統辯論會結束后,CNN公布的民調結果是希拉里大幅領先,后來曝出其采訪民眾多數是民主黨人,其公信力也讓人懷疑。
一邊是操控主流媒體的希拉里式選舉招式,另一邊是億萬富豪特朗普的金錢政治。“金錢是政治的母乳。”——上世紀6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領袖、民主黨人士杰西·昂魯這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因其犀利而精準,流傳甚廣,用其描述美國的競選再恰當不過了。
“我真的很有錢。”億萬富豪特朗普的這句“口頭禪”,一語道破美國總統競選的天機。
有預測指出,今年的美國大選總開支可能將超過5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選舉。兩個讓不少選民不甚滿意的候選人,真正代表和服務的是背后支持他們的經濟財團,所謂的民主充斥著十足的銅臭味,而普通選民能做的只有“矮子里拔將軍”。
背離了孟德斯鳩、洛克和托克維爾等西方民主思想奠基者理想的選舉,正在越走越遠。
單薄的選舉政治
美國選舉中候選人互撕的情況,百年前即有據可查。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競選州長》就描述了美國選舉中各種黑幕。1800年,兩位美國“開國之父”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杰弗遜在大選中對決,雙方的手段就極其骯臟,造謠、誹謗等應有盡有。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道出肺腑之言:“美國是一個寡頭而非民主國家。美國民主是虛偽的,不管控制國家和媒體的寡頭向它注入了多少資金……令美國成為偉大國家的政治體系事實上已被摧毀。如今,只有政治行賄沒有止境的寡頭才能決定推舉誰當總統候選人、讓誰當選。州長、參議員、眾議員也是如此。”
為尋回失落的“民主”,4月11日,數千名抗議者從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出發,徒步跋涉220余公里,向首都華盛頓進發。
“其弊端也日益凸顯。”張志新認為,三個方面反映美國民主坍塌之勢:
一是黨內初選無法“過濾”掉極端候選人產生。美國的兩黨制與“贏者通吃”的計票制度,使得立場激進的參選人更加容易在初選中勝出,而溫和、理性的參選人想要在初選中勝出往往難之又難。
二是選舉政治異化為金錢政治。根據美國政治研究中心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候選人所募集資金總額的65%來自財富總數處于美國前1%的組織和個人捐款,“錢多聲音大”、選舉成為“有錢人的游戲”正在美國成為現實。
三是從今年的黨內初選看,民主已經讓位于民粹主義,政黨受到極端政客的綁架。特朗普在初選中勢如破竹般的勝出,凸顯共和黨已經無力掌控選舉進程,也不愿拋棄極端政客,只能被民粹主義裹挾前行。
大選只是映照問題的一面鏡子,美式民主究竟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