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孟哲
創意產業最需要的是人才。一個周春芽來到藍頂,就有數百名藝術家和相關從業者在此聚集;哪怕是像食品、文具、服飾這樣的傳統行業,也同樣需要具有藝術嗅覺、創意特長的人才涌現。
我已去過成都多次,但這次是讓我最感震撼和興奮的一次。
以往,在亞洲范圍內,人們說起文化創意,總會提到日本和臺灣。日本自不必提,動漫、音樂、電影,早已引領了一個時代;近年來大陸游客常去臺灣,也總會帶回別具創意和匠心的小玩意兒。
這時常會令我們這些自詡“文化從業者”的人們感到汗顏,也成為高層關注的一個話題:作為制造業大國、第一貿易國,“中國制造”早已通行全球,但每當人們要追求更好、更有創意、更具審美的產品,卻總是習慣于走到境外、走出國門。換句話說,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行當,面臨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尤其突出。
人們總會對美、對新意感到喜愛。在采訪中,藍頂美術館理事長章智勇的一席話令我印象深刻——
“在日本,一個筆記本都能做出上千種!同樣做杯子,我們過去習慣的競爭策略是什么?是功能性的。大家都賣10塊錢的杯子,成本可能是8塊;我們的策略是把成本降到6塊,然后打敗你。但日本不是這樣,他們要做的是一個很漂亮、很精美的杯子,賣100塊,消費者照樣買單。為什么?因為除了功能性的價值,它還有審美價值。這就是日本為什么GDP高的原因,也是我們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相比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都有足以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我們把這些資源開發好、利用好了嗎?沒有。比如文創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旅游產品,就面臨著很尷尬的局面。你在麗江的古街、陽朔的西街、廈門的鼓浪嶼或者湘西的鳳凰,買到的產品可能都是一樣的,毫無特色可言。這不免讓人失望。
而這些不足,恰恰就是創意存在的空間,也就是人們真實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愿意為創意買單、為審美付出、為匠心喝彩。
這恰恰也是成都的活力所在。記得以前逛寬窄巷子,首先被吸引的是“名字”:每一個看上去不起眼的店鋪,都有一個充滿意蘊的名字。而以藍頂、紅星路35號、寬窄巷子等一批文創地標為代表,成都的文創正趟出一條別具特色的道路。
其實這條道路也不難理解,就是尊重這一行業發展的規律:尊重人才,空間寬松,同時把創意與本地、本物的資源特色結合起來。
歸根結底,創意產業最需要的是人才。一個周春芽來到藍頂,就有數百名藝術家和相關從業者在此聚集;哪怕是像食品、文具、服飾這樣的傳統行業,也同樣需要具有藝術嗅覺、創意特長的人才涌現。
在這個過程中,成都政府扮演的角色令人稱道。比如在藍頂,就創舉性地賦予了藝術家工作室產權,讓他們毫無后顧之憂地在這里落腳,僅此一點就足以讓全世界的藝術家艷羨;對于文化產業園區,政府同樣扮演的是引導、服務的角色,讓人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
所以,在打造西部文創中心的道路上,成都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