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
近年來,我國紅色旅游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項目,不僅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而且帶動了不少革命老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當地精神文明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旅游業是無煙產業,無耗產業(不耗能、不耗原材料),無周期產業,同時也是“精神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旅游業應是發展的重點。在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滿足精神需求的愿望日益迫切,紅色旅游大有潛力。紅色旅游是“紅色”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旅游是形式,“紅色”是內涵。目前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內涵挖掘不夠、展設內容單調、不實不準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紅色文化的“含金量”,應當加以解決。
首先,要統籌規劃,堅持紅色旅游的嚴肅性、真實性,防止曲解歷史、戲說歷史。為此,應成立全國性的紅色旅游景點審核機構,進行統一把關。
其次,要加大紅色旅游線路的投入,做好紅色旅游近、中、遠期發展設計,突出重點,階梯發展,做到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在開發中實現更有效的保護。要調動各方面資金加大投入,包括發展旅游金融。
再次,要挖掘內涵,增強紅色旅游產品的吸引力。紅色旅游中的歷史事件、人物、遺址以及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傳統,要充分發掘和妥善運用。具體操作中,可以充分運用現代聲像技術給人以直觀感受,還可邀請一些事件的當事人或參與者、見證者現身說法,給人以歷史的真實感;也可擷取革命歷史片段,讓游客模擬參與,寓教于樂。
最后,要創新思路,做好紅色旅游產品的整合營銷。有條件的紅色旅游景區,可以將紅色旅游與生態游、探險游、體育運動游、休閑度假游相結合,以滿足不同層面游客的旅游需求。還可將紅色旅游與鄉村休閑游相結合,在吃、住、行、游、購、娛中產生經濟效益,真正把紅色旅游發展成為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