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夫
長沙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繪就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基本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全市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和指引。作為招商引資的主陣地、產業發展的主戰場,省會國家級園區必須緊緊圍繞市黨代會提出的目標要求,牢固樹立并堅定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搶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作為主動作為,突出區域增長極的引領作用,發揮產業排頭兵的示范效應、彰顯產城融合先行者的奮進風采。
產業發展,由行政性機構向“泛投資”機構轉變
近年來,瀏陽經開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發展勢頭強勁,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依然不少,如:園區投資整體效益不佳,萬元產值稅收偏低;土地成本攀升,開發難度加大;城市功能短板明顯,產城融合任重道遠;投融資模式單一,開發方式不可持續;國家政策漸趨規范,傳統招商模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等等。對此,我們必須自覺踐行新的發展理念,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努力讓產業更強、居民更富、園區更美。未來五年,瀏陽經開區工業總產值將翻一番,躍上2000億元臺階,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1個、100億級企業5家、50億級企業10家以上、上市企業10-15家的產業方陣;園區整體開發面積達4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5萬,基本建成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城市工業綜合體,為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基本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首先,我們要探索園區“泛投資”機構的轉型,強化園區市場化理念、淡化行政化色彩,實現園區發展理念由“管理者、服務者”向“投資者+投資管理+投資服務”的轉變,改變當前招商引資項目質量不夠高、效益不夠好的局面,實現量增質更優、又好又快的發展。
1.以投資創業者的眼光遴選項目。開放式的競爭性市場不斷呼喚科學的投資理念。以投資者的眼光遴選項目要求園區的管理者以分析師的眼光、以推理師的邏輯對項目的投資價值、投資回報以及風險系數進行歸納和把握,并作出理性的選擇,具體說就是要變傳統的“囫圇吞棗式”招商為“資源配置型”招商。在項目的選擇上,突出招“高大強新”的項目,將品牌價值高、投資規模大、發展后勁強、科學技術新的項目作為園區的首選,同時兼顧具有增長潛力的小項目;不僅要看項目的現狀,也要看項目的發展前景;不僅要看投資額,也要看項目有沒有“天花板”;不僅要看項目的技術含量,也要看項目運作團隊的愿景和價值理念;既看項目自身的長期發展,也要看項目的輻射帶動能力和給園區帶來的綜合效益。特別是要將入園企業的新投資視同新的招商引資項目,鼓勵企業生“二胎”“雙胞胎”“多胞胎”。
2.以投資合作者的姿態促成項目。招商引資的過程,不僅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也是要素供給保障的過程。企業投的是資金、技術、項目等,園區投的是土地、配套、政策、服務等,洽談項目的過程就是以投資合作者的姿態尋找合作模式的過程。有的項目需要產業政策支持、有的需要股權投資、有的需要戰略合作伙伴、有的需要特殊的金融服務、有的需要其它要素的配置。園區要逐步改變靠一套招商政策包打天下的簡單招商方法,持續提升投資合作的能力,實施“一企一計”“一企一策”,一個項目策劃一套方案,充分發揮園區和項目投資商兩個積極性,力求園區和項目投資商兩種投資相吸、相適、相促、相長。
3.以投資收益者的態度服務項目。服務創造價值,服務就是生產力。要轉變園區管委會的職能職責,樹立“企業是二產業,政府是三產業,干的就是服務業”的意識,將服務項目的能力作為園區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培養。優質的服務就是要讓企業集中精力抓市場、抓研發、抓管理。將企業外部政務、外部環境、生活配套等打造成“傻瓜相機”式的操作規程,力求操作具象化、精準化、簡便化。強化項目服務責任制,實施一名領導對應聯系一家企業、一個項目制度,聯企領導要做這架“傻瓜相機”的按鈕,要“一按就靈、一鍵就行”,讓投資者心無旁騖、聚焦主業、干事創業。園區干部要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不斷完善項目個性化、精細化服務。不僅要做到有求必應,更要關注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行業信息,及時做好政策咨詢輔導服務,當好企業的“瞭望哨”“雷達站”。不斷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將更多的財力投入民生,讓企業共享園區的發展成果。在已建成長郡瀏陽實驗學校、金陽文化藝術中心的基礎上,再引進建設一批名校、名院、名樓、名園、名店、名盤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完善園區綜合承載功能,將園區、景區、社區融為一體,追求精細、精致、精美,以好的服務贏得好的投資回報。
模式創新,由政府投資為主向市場運作為主轉變
瀏陽經開區的發展已整體進入“二次創業”、實現由產業園區向產城融合的工業新城邁進的關鍵時期。在開發建設的前期,瀏陽經開區像全國的許多開發區一樣基本上是以簡單粗放的政府舉債、政府投資為主的開發模式,債務成本高企且越來越受到政策的控制,現有開發模式不可持續。必須改革投融資體制,優化投融資模式,化解債務風險,確保投資收益均衡。
1.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瀏陽經開區成立之初,實行園區管委會與開發投資公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隨著產業與項目開發的深入推進,兩者逐步分開、獨立運營。但雙方的人事安排、債務管理等關系依然藕斷絲連,雙方的賬目從未細算,也從未算清,責任不明、管理粗放。新常態下,為提升政府投資效益,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要強化政府項目的合同管理、實行國有平臺公司的績效管理、落實財政的預算管理,在完善財稅體制、細化責任、減少盲目投資等方面進一步改革,將政府承擔的債務算清賬從國有平臺公司整體剝離,用市場方式整體置換。
2.加快實施平臺公司政企分開。為促進政府平臺公司轉型,經開區管委會將整合下屬4家國有公司,加強開發投資公司等國有平臺公司的管理和改革。通過將國有平臺公司原承擔的招標、采購、投資評審、規劃審批、立項等行政職能剝離,劃清政企職能職責邊界,不斷完善監管等舉措,促進園區國有平臺公司的轉型提質,使之適應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的需要和市場化改革的需求,更好發揮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開發配套的主體作用,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成立金陽投資集團,面向市場拓寬經營領域;明確其主營業務,剝離沒有意義、沒有競爭力的業務。
3.積極探索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根據國務院相關文件要求,改革投融資模式,以專業能力策劃項目,大力引進開發建設的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市場化。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中長期合作開發,規劃“園中園”“主題街”“特色片”吸引投資。通過積極推行PPP模式、發行企業債券等,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撈刀河商務區、中央生態商務區。盡可能將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打包進入PPP項目,以合理利潤吸引社會資本,以創新的思路解決發展模式的問題,逐步實現多元化投資、多領域經營。
產城融合,由“封閉辦園”向“開放興園”轉變
瀏陽經開區建設初期,沿襲了過去那種自成體系、相對封閉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園區建設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種小農經濟式的運作,把園區發展禁錮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行政區劃內,導致園鎮(鄉)建設分離、社會服務滯后、周邊群眾沒有獲得感,并進而導致周邊群眾不能理解支持園區、園區不能靈活配置其他區域資源等弊端。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必須形成園區與鄉鎮、園區與企業、員工與居民共建共贏共享發展局面。
1.加強園鎮融合發展。要發揮園區產業優勢,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在統籌加強土地、水源、森林等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加快園區與洞陽鎮、北盛鎮融合發展,輻射帶動蕉溪鎮。將城市征地拆遷、環境衛生、拆違控違、社會管理等方面權力下放到鄉鎮,理順工作機制和考核機制,拓展園鎮融合的深度、廣度,徹底改變“園區是歐洲,鄉鎮是非洲”的現象。在“規劃同圖、交通同網、人員同心、成果同享”的基礎上,園鎮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得到科學整合,園區的征地拆遷、項目推進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正依托金陽大道發展主軸,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合力打造具有國際水準、新區格局、創新稟賦和兩型氣質的“金陽新城”,釋放“1+1>2”的改革紅利。
2.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過去園鎮“兩張皮”,現在“一條心”。通過園鎮融合,持續深化“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做活“以園帶鄉”文章,支持周邊鄉鎮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幸福屋場建設,實施精準扶貧,幫扶落后村居、軟弱支部。統籌園區的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資源,加大對園區周邊的環園小學、實驗小學、克里小學、北盛中學、洞陽中學及瀏陽六中的扶持力度,依托長郡瀏陽實驗學校實施“名校帶民?!惫こ?;通過招商,引進建設“三甲”醫院,提高園區的整體醫療水平,更好地滿足園區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合理設置、延伸公交線路,啟動運行園區出租車,引導發揮免費公共自行車的作用,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3.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突出以人為本,進一步落實“人的城市化”理念,繼續實施一系列鼓勵就地城市化的惠民政策,對在園區落戶的創業就業人員實施購房補貼,實施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費全免、征地拆遷的貨幣化安置等政策,并通過健全醫療保障、完善社保體系、建立社會救助機制、實施大病救助工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實施特殊人群就業保障等,使園區居民的社會化服務配套水平達到或超過城市居民。同時,通過產業項目開發,為園區周邊村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使農民變企業員工、變創業“老板”,增強園區創業就業人員和當地村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