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都
商務咨詢/自由撰稿人/編劇/活動策劃/獵頭/翻譯/記者/自媒體,這是上海80后女孩姚夭(化名)同時擁有的8種身份。
“下午有兩個會,時間上有點難說……我見縫插針地回答你看行不?”“我這邊還有點事兒沒處理完,要不半小時后?”“這兩天事兒比較多,明天聯系吧,不好意思……”前不久,在答應記者采訪后,姚夭總是忙得抽不開身。
由于好奇心強、喜歡接觸不同的行業,姚夭維持這樣的狀態已經超過5年了。對于收入,她透露:“經常一個活可以賺到一份工作一年的錢。”
在這個共享經濟的時代,姚夭這類人雖然不會成為主流,但絕對算得上是一種潮流,他們被稱為“斜杠青年”。
有觀點認為,“斜杠青年”未來會越來越多,因為當服務業成為最大的產業后,將有大量人才涌入教育、健康娛樂、文化、藝術等行業。而在很多情況下,個人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
“斜杠”人生
“斜杠青年”來源于英文“Slash”,這一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這本書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比如:律師/演員/制片人。于是,“斜杠”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事實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很“斜杠”。他既是工程師、慈善家,又創立了特斯拉、支付巨頭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及研發家用光伏發電產品的SolarCity等4家不同類型的企業。
當然,“斜杠”不只是在國外流行,國內一線城市的“斜杠青年”正不斷增加。姚夭就是典型的“斜杠”。“我的第一份職業是記者。”外向的姚夭告訴記者,由于平時工作時間相對靈活,大學期間修的又是跨界的雙專業——電影和經濟,所以在工作中遇到“找上門”的機會就欣然接受了。
在朋友眼里,姚夭真的很忙,但卻有著極強的執行力和看上去怎么都用不完的精力。
同樣精力充沛的還有孟艋,他的“斜杠”標簽是文化/眾創/影視/智慧城市/管理培訓師。
“我們聯合中影做了一個影視平臺,我手里有俄羅斯歌劇芭蕾及馬戲的中國授權,我們還有自己的孵化器運營團隊,還在同時做智慧城市建設的代理,另外我也是企業的管理培訓師。”他快速地羅列出自己同時在做的幾項工作。
約訪那天,孟艋告訴記者:“今天回家估計得要深夜十一二點了。”“斜杠青年”的狀態更像是“隨時隨地都在工作”。
在如此忙碌的狀態中,見縫插針和隨機應變便成了“斜杠青年”獲得更高效率的必備技能。
累并快樂著
李靜在自己的求職簡歷上,職業那一欄,她的表述是“編 劇/會計/花藝師”。這都哪兒跟哪兒啊?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三個職業,竟然是一個人可以同時勝任的。
其實,在這三個職業中,會計是李靜的主業。她在一家外貿公司擔任會計的工作,但又從小愛好寫作,雖然當年考大學時沒有選擇文科專業,但寫作的習慣卻一直沒有間斷過。
她做兼職編劇是在五年前,一個老同學的朋友正在籌備一部電影,托這個同學尋找一個編劇。大學的時候,李靜就曾多次在網站上發表小說,在學校里小有名氣,于是她的老同學就推薦了她。寫小說跟寫劇本雖然略有不同,但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看了幾個劇本之后,李靜覺得不難,這份差事便接了下來。
“我竟然可以成為一名編劇,把自己寫作的故事變成鮮活的影像呈現出來,形成一個像模像樣的作品,當時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所以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李靜告訴記者,第一個劇本她花費了一個月的業余時間,雖然很辛苦,最終拿到的編劇費也不多,但卻讓她慢慢“上道”了,她結識了一些圈內人,常常有人介紹工作給她。
而花藝師的工作,也是從李靜的一個業余愛好發展而來。李靜喜歡鮮花,曾經在培訓班里參加過花藝培訓,起先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陶冶情操,點綴一下自己平淡無聊的生活。有一次在酒店參加活動,看到現場有婚慶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布置第二天婚禮的會場,就跟他們聊了會兒天,這次閑聊竟促成了她的第三份職業。原來,婚慶公司是不養專職的花藝師的,都是跟花店或者花藝團隊合作。
李靜就這樣順其自然地加入了兼職花藝師的團隊。周末的時候,他們的團隊常常要到酒店布置花藝。李靜說,實際上,婚禮花藝的工作是相當辛苦的,現在的新人對自己的婚禮品質要求很高,酒店留給他們布置的時間又很短,有時候趕上上一撥客人還沒走,他們常常要等到半夜才能入場布置。“特別特別累,但新穎別致的花藝設計,讓婚宴的現場美若春天,能給新人留下一個永久的回憶,這個工作想來就覺得挺甜蜜的”。
技多不壓身
雖然“斜杠青年”的發源地不在中國,但目前國內的各類戰略和政策,卻為“斜杠青年”提供了良好的沃土。
首先,“互聯網+”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又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使得獨立的個體之間能夠直接進行交易。
比如,美國目前最火的明星公司Airbnb(民宿)和Uber(專車),就讓全球成百上千萬的人擁有了第二份收入。國內也有不少類似的公司,比如滴滴、優步等交通出行平臺,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甚至還擴展到了運動健身、教育、私廚美食、旅游服務、技能知識分享等許多領域。
其次,政府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使得大量相關技能擁有者能夠擺脫機構的束縛,直接為用戶提供服務,甚至成為老板。換句話說,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能利用各種垂直平臺獲得職業外的額外收入。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這句經常被掛在創業咖啡吧里的老羅名言也同樣適用“斜杠青年”。而對于這種折騰,“斜杠青年”更愿意理解成是一種上進。
王睿今年27歲,接近90后的他笑稱自己還是一個“斜杠少年”。影視/文化/環保/能源/智慧城市,他也參與了近7家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是以個人持股的方式參與運營。
“身兼數職是挺累的,每天腦子里都是各種事情在轉,手機不敢關機,要隨時在不同身份之間相互轉換。”王睿表示,雖然很累卻始終樂在其中。
“斜杠青年比較適合于當今飛快發展的社會,在每次處理事情和談判的過程中,我們都在自我提升。”王睿表示,“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來彌補自身的不足,畢竟身兼數職意味著可以接觸到更多領域的佼佼者,有利于自身的成長,成長速度越快自然能力也就越強,對自己經營的項目也會更有幫助,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在充實的工作中,姚夭會自然而然地對相關產業保持關注,并高效地積累實戰經驗。除此之外,各個職業間的交叉互補,也讓她有了更多元的角度來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件事。
就業季,那些“不務正業”的大學生
一年一度的秋冬季招聘已經開始,各高校應屆畢業生正積極投入火熱的求職應聘中。今年,“95后”大學生首次集體登上求職舞臺,他們的擇業觀念、求職技巧引人關注。
2017屆高校畢業生公益專場招聘會近期在南京舉行。活動期間,一則關于95后“奇葩”簡歷的新聞更是走紅網絡。
如果用傳統觀念給計算機專業學生小許“下定義”的話,小許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網癮少年”。
當天的招聘會上,計算機專業學生小許把自己的網游“戰績”寫進了簡歷里:“××××實力賽南京賽區第四,最高排名全服務區前50(做斗魚主播)。國際象棋區第一,三國殺小組第一……”
做簡歷的時候,小許還被舍友嘲笑過。然而在招聘會現場,一家科技公司的HR相中了小許對網絡游戲的癡迷,“尤其是這學生嫌網游打得不過癮,還能自己寫個游戲自己玩,這樣的設計人才正是我們需要的。”
用人單位HR認為,小許的簡歷雖然看上去“不務正業”,但在個人興趣特長方面卻突出得很到位。
南京工業大學的女生婷婷的簡歷也不一般,實踐經歷里,她把自己開淘寶店的經歷寫了進去。婷婷應聘的是一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新媒體崗位,她的“淘寶實踐”成了應聘時的“加分項”。
“我剛剛刷掉一份學生干部的簡歷,相比學校給出的能力方面的肯定,我們還是更看重學生自身的實踐經驗。淘寶開店雖然在老觀念里覺得是‘小打小鬧,但現在電子商務大行其道,淘寶店開得好,同樣是一技之長。”招聘工作人員拿出了另一份簡歷展示給記者看,“你看,這個女孩子還做過微商,她也同樣寫在了自己的簡歷里。”
擇業“可選項”越來越多
為什么這些曾經算是“不務正業”的行為在現在卻受到熱捧呢?“斜杠青年”現象背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電競市場產值超500億元、中國網頁游戲市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網紅淘寶店一家成交量動輒突破千萬元……可以說,由于近些年來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在進行擇業時“可選項”越來越多。
此前,騰訊發布了一篇關于2016年中國高校應屆生畢業去向的大數據報告,出人意料的是,居然只有52%的95后選擇大學畢業找工作,而不找工作的童鞋中選擇創業和新興職業的人就占了一半多。
什么?不知道95后口中的新興職業是什么?讓他們自己告訴你:
在不愿意就業的95后人群中,他們所中意的新興職業分別是主播、聲優、化妝師和coser(角色扮演者)。如果你沒聽說過這些行業,那你肯定是落伍啦!
從這些工作不難看出,95后的新一代在選擇職業上絕對以“興趣優先”。這一點跟70后看重的“鐵飯碗”、80后看重的“穩定”可是完全不同。
寧做吃土創業者,不當高級打工仔。在選擇創業領域方面,互聯網依然是“95后”創業的首選,其中高達46%的人會選擇海淘、O2O、自媒體等新興互聯網創業項目,也有越來越多的“95后”開始用自己學習到的先進知識反哺家鄉,摸索起農業創業的門道。
利弊權衡
身兼數職的好處并不難想象。除了自由和充實,多份工作自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雖然無法報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但姚夭說,“經常一個活可以賺到一份工作一年的錢”;而用孟艋的話來說則是“肯定比之前高很多”。在他的經驗里,“斜杠青年”的短期吸金能力很強,因此經濟上的抗風險能力也很強。
編劇的工作并不是每天都有,李靜大約兩三個月甚至半年才會接一個劇本,花藝師的工作也分淡旺季,李靜見縫插針,把三份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又不會互相影響。寫成一個劇本大約能收入四五萬元,花藝師的兼職算下來,一個婚慶旺季也能賺兩三萬元,再算上會計的老本行,李靜的年收入快要翻番了。而她更看重的是這種多面手未來的發展機會,“技多不壓身,要是哪天會計的工作干不下去了,去做個專職的編劇或者花藝師,也多條就業出路嘛!”李靜笑言。
那么,這種身兼數職的狀態公司知情嗎?是否介意或干涉?
孟艋說,他的狀態是公開的,公司知情。只要不耽誤正常的工作,便不會有所干預。王睿的大部分身份也都是個人持股參與,因此也并不相互干預。但是,如果幾個項目同時進行,在時間的安排上就會尤其緊湊,很多時候感覺分身乏術。
雖然姚夭也說公司知情并無干預,但仍然希望匿名,也表示有一份全職工作讓她在時間上多少有些難以安排。如果多份工作同時有需求,就會難以顧全所有。
“作為老板,你會支持你的雇員成為斜杠青年嗎?”面對這個提問,孟艋果斷地回答說,只要不影響正常工作,就不會干涉。
社會正在變得更加包容與開放,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多元化發展成為新趨勢。但是,從興趣出發找的職業就一定靠譜又輕松么?
極低的門檻,動漫、游戲作品的普及,讓玩Cosplay(角色扮演)的人越來越多。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它或許只是小孩子的游戲。而在今天的中國,它正成為一種新興職業,出現了很多職業Coser(角色扮演者)和Cosplay工作室。
知名游戲公司光宇游戲cos部門主管介紹到“在我們這里,職業coser們也要朝九晚五坐班,周末如果有漫展展會還要加班,跟我們一塊去現場。”
雖然這份工作看起來很有趣,但同樣也很辛苦。“他們穿的衣服要一層一層往上穿,大熱天的,一大早起來化妝,盤頭發,戴假發,還要撐一天。而且去漫展會不能喝水,因為去廁所就要解衣服,很麻煩。所以coser往往是一天不吃不喝,渴了就只能在嘴巴上抿一點水。”
這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代:年輕人不再需要依賴家庭背景、拼人脈或拼財力,而是可以完完全全通過自身的實力和才能獲得成功。但是,不管是傳統職業還是新興職業,在“創出一片天地”前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所以,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們,最需要的大概就是“勤奮”二字了。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日報》、《北京晚報》、搜狐、《揚子晚報》、《深圳晚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