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都
央視前資深主持人張泉靈接受馮唐采訪時,當被問到在媒體的最大困擾,以及為什么從央視出來轉型創投圈,她說:這個世界正在翻頁,當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你還在原來的那一頁很高興呢。
當大家還在談穩定工作,所謂的腳下傳統的穩定基石,其實在松動。
這年頭,如果沒點手藝,不干點兼職,似乎都跟不上潮流似的。上一刻是一本正經的白領,下一秒就變成活潑俏麗的平面模特;上一刻是沉默寡言的打字員,下一秒就變成聲音甜美的主播……“斜杠青年”,你可能不知道這個詞,但是一定認識這樣的人。
“斜桿青年”越來越流行,并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所熱衷的生活方式,這不僅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更是基于以下幾個重要社會趨勢。
后工業時代,新商業文明
“斜桿青年”(Slash)的出現并非偶然現象。
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分析道:在采集社會,人類為了適應不穩定的生存環境,必須擁有非常全面的生存能力和知識,才能夠隨機應變地躲避危險,獲得食物。然而,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先后把人類限制在固定的土地和固定工作場所,從事沒有多少挑戰的重復勞動。于是,“專業化”成了人類社會的“圣經”,也成了這個時代的“理所當然”。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以便成為一個產業鏈中的螺絲釘。
然而,近十年以來,包括馬云在內的眾多商業大佬和思想家卻都在提新商業文明。關于它有多重闡釋,但有一條是所有闡釋的核心,那就是新商業文明必須是人的文明。
我們已經跨入了一個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人的個性被不斷釋放,興趣正在成為謀生手段。人才,超越了土地和資本,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資本經濟時代,資金曾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只要有大量資金就能購買土地和工廠,雇傭大量工人,通過規模效益獲得巨大利潤。然而,世道已變,資金不再等于一切。
硅谷的崛起,讓老牌的全球500強企業黯然失色,聚光燈迅速轉移到了那些充滿活力和激情的科技公司,Goolge與蘋果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工程師和設計師的地位,那些曾經在學校不受歡迎的Geek(技術極客)們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各大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爭相搶奪的人才資源。
在后工業時代,服務業將慢慢成為最大的產業,其包括教育、健康、娛樂、文化、藝術、旅游等等,未來,必將有大量人才涌入這個行業。服務業與工業最大的區別就是,服務業不涉及生產,其交換的大多為個人技能、知識和時間,不存在大規模生產,沒有很長的產業鏈,也不需要大規模合作,很多情況下,個人甚至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當然,一個人的優秀也被定義為“擁有很難被替代的知識或技能”。
認知盈余,需求碎片化
“斜杠青年”的普遍出現,與互聯網經濟發達息息相關。共享經濟的時代,為“斜杠青年”提供了良好的沃土,“隔行如隔山”被顛覆。
時至今日,大眾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
什么是認知盈余?美國作家Clay Shirky(克萊·舍基)在《認知盈余》一書中解釋道,“因為8小時工作制,人們每天會有8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人類有消費(接受信息)、分享(傳播信息)、創造(提供新信息)的需求?!?/p>
人類的知識和時間,本來就是最貴重的東西。如今這些無價之寶正在被估價甚至變現,這就是互聯網打開的“潘多拉之盒”。認知盈余把一種“定價”的力量和文明釋放了出來。
現在,大家的時間都是被互聯網工具碎片化了,我們很難找到一整塊時間,完全不受外界干擾。
在公司里,表面上是有八個小時,但辦公室的八卦,社交軟件的往來,都會不定時的切斷和耗掉整塊工作的時間。而且上下班來回的時間,也是另一種時間上的損失。我相信未來固定的上班時間會變的越來越彈性和靈活。未來更多崗位的需求和設置,是以項目,以KPI為驅動,而不是以上班時間來衡量。
另一方面,工作和生活的場景分界線正在變的越來越模糊。有可能晚上一個人在家辦公的效率,比白天一堆人在辦公室效率還高。而且現在辦公是無固定場景化的。有電腦和手機的地方就能辦公,在家里書房,在小區星巴克,在酒店,在動車上,在飛機上——Anytime and anywhere(隨時隨地)。
還有碎片化時間利用,需求和被需求的對接。我們都很忙,但是忙碌之間總是有空余時間。特別是手機的普及,讓碎片化閱讀變得非常普遍。比如等飛機的時候,比如堵車的時候,有的人會聽音樂玩游戲,有的人可能就會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創造一點價值。有的人會學習,有的人教別人學習。
于是,需求和被需求在碎片化時間里得到實現。而各種技能平臺的誕生讓技能和才華變現。互聯網的發展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幫助供需方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獨立的個體之間能夠直接進行交易,實現了更多協同合作的可能性,催生了新的需求。硅谷明星公司Airbnb和Uber,就讓全球成百上千萬的人擁有了第二份收入。
在國內,除了類似平臺之外,還興起了很多諸如直播、文學網站、秒拍、技能交易等APP和網絡平臺,分享并傳播著運動健身、教育、私廚美食、美容美甲按摩、旅游服務等相關知識與技能。大量相關技能擁有者,能夠擺脫機構的束縛,直接為用戶提供服務?,F在,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能利用各種垂直平臺獲得職業外的額外收入。
組織創新,未來勞動力趨向兼職
科技的進步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大眾工作、就業都受到波及。
無人駕駛、醫學診斷、語音識別技術的運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者帶來了失業的危險。機器人大規模扼殺人類工作機會,科技災難電影里的這番景象會變成現實嗎?
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完全是有可能的。Google CEO 拉里·佩奇就認為,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想要完整的工作,但很快他們只能干更少的活,用兼職工作代替全職。
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的沖擊?近年來,除了科技精英和投資人,越來越多的美國社會福利學者、勞動經濟學家也開始關心這一問題。有人就提出了“全民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的新社會保障計劃。
在未來的職場中,員工更是很可能大部分都成為自由職業者。在美國,自由職業者的比例如今已超過了5300萬人。
“很多美國人通過出租小房子、設計網站、出售自己在家中制作的產品或開自己的車獲得額外收入。這種按需,或叫‘零工經濟(gigeconomy),創造了令人激動的經濟機遇”,希拉里曾在總統競選造勢演講時提到,目前美國自由職業者占職場數量的三分之一,并有望在2020年達到二分之一。有機構預測,未來全球自由職業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萬億元左右。
現在“斜杠青年”所基于的概念是“認知盈余”,利用自由時間使用個人優勢進行分享和創造?;诖?,國內最早出現的一批互聯網產品是兼職/外包性質的項目撮合,最典型就是豬八戒網,俗稱“接私活”。然而接私活還是強調“私活”提供方,到了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等一系列APP出現,則將“認知盈余”推到了一個新階段:不再強調出資方,而是強調內容提供方,消費者也從B端轉向了C端。
然而這還不夠:無論是“豬八戒”還是“在行”,大家覺得這只是閑暇時間的利用。假設說,這不再是閑暇時間,而是我的所有工作時間?有沒有可能,有一技之長的人,不再隸屬于任何公司編制,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技能/知識提供方,平等地面向所有公司/組織提供技能或服務?
其實,組織創新早已經在硅谷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那里,企業員工有著極大的自由來選擇與誰工作,參與什么項目,在哪里工作,以及何時工作。
相關人士預測,經濟組織方式也將發生變革,那種把人集中固定在同一時間和場所的傳統工作方式,將逐漸被松散的、合作式的方式所取代。
資本經濟時代的管理理念是,人是懶惰的,因此雇員們需要被嚴格管理,他們被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所做著無聊的重復勞動。這套辦法在知識和創造力時代是行不通的,因為人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驅動的狀態下,才能擁有最大的創造力。
職場U盤化生存理念,“平臺”+“個人”模式
傳統商業時代,可以回答我在“XX公司”,“XX單位”,公司和單位就是我們的職場身份。尤其在公務員系統和事業單位,還有“編制”的概念,所謂鐵飯碗,那就更有歸屬感,單位就是衣食父母呀。
而如今,公司作為一個人在職場身份背書,開始變模糊。公務員白天在單位上班,晚上可能在做專車司機;開淘寶做生意的要先成網紅;還有一種副業是人人可做的,比如微商,比如直銷。
主業是一個傳統身份,而副業的收入卻更好。而且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不一定比主業少。所以網上經常有這樣的論斷,未來“公司”+“組織”的傳統模式將消失,“平臺”+“個人”的模式將成為主流。
羅振宇在做“羅輯思維”第一年的時候,更是提出過職場“U盤化”生存理念——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橫批曰:自由人的自由協作。環顧四周,如今身邊這樣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
現在世界,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是你職場的兵器,連接世界、交易買賣,在互聯網上跑馬圈地,沒有空間的限制,更沒有時間的約束。
未來的公司可能不是等雇員招進來后,進行公司文化培訓和灌輸的,而是因為在招進來前,就有共同的文化興趣、價值觀,才自發形成了組織,搭建了平臺。互聯網的一個很大作用,就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平臺和社群里,迅速找到自己的“同類”。
將來,就業者跳槽的頻率會越來越大,而跳槽的風險和成本會越來越低。一是因為基于生存的壓力會越來越小,工作的意義更少是為了解決溫飽層面的活著,更多是為探索了人生價值的意義。
就拿現在的90后來說,時間已經證明,90后不是“腦殘”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對于人生,對于職業,有著自己的判斷和姿態。如果覺著一份工作沒有提升價值,無趣,不能滿足自己的成長和價值觀,可能說不干就不干了。
哪有什么穩定,奢望什么歸屬,我們都是一座城市里的孤島,我們是自己的島主。
“雇員制”會暗淡,“合伙制”會發光。有人甚至大膽猜想,隨著優秀人才的需求以及他們本身可選擇機會的增加,傳統的“雇傭制”甚至會慢慢轉變成“合伙制”,正如有句話所言“你再也雇不到優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作”。未來招人,除了用薪水外,一定要畫一張大餅,構一片藍圖,建一個平臺,說只要你有能力,就使勁耍吧。